四海八荒是哪四海哪八荒
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八荒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荒。四海八荒是对一片广大区域的泛指。四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易经上是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八荒都是方位词,与六合、九州一样,都是对一片广大区域的泛指
四海八荒最早的出处:贾谊的《过秦论》。原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注释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过秦论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常跟“四海”一同提及的是“五湖”,具体所指比较模糊,泛指全国各地。《史记》认为都属于太湖的部分。时至近代,人们广泛认为“五湖”是“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和“巢湖”。“三山”是古代传说故事里常常出现的三座神山,它们高耸入云,绵延千里,分别叫做“蓬莱”“方丈”“瀛洲”。神话里认为三座神山位于天下的边界,镇守在天边,也起到了支撑天地的作用。三座山只是传说的杜撰,并不符合现实。
对武侠小说比较感兴趣的读者,都会知道“五岳”是中国土地上五座著名的山:坐落于山东的“东岳”泰山、坐落于陕西的“西岳”华山、坐落于河南的“中岳”嵩山、坐落于湖南的“南岳”衡山以及坐落于山西的“北岳”恒山。五座名山享誉海内外,“五岳归来不看山”可见在人们心中地位。还有个词汇是“九州”,本来是泛指国土上下,之后在记载中将其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