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是哪一本书提出的

《尚书》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其中《尚书·尧典》中提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诗言志是《尚书》提出的。《尚书·尧典》中记的舜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意思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完善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
清华简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楚地竹简,简称“清华简”。楚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竹书清华简是《书》类文献的第三次重要发现。
清华简对于《尚书》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的主要体现
一、《尚书》文本的重新解读
《尚书·康诰》之“康”,马融、王肃、孔颖达等学者解释为国名,而郑玄、江声、皮锡瑞主张是谥号,两种说法相争达千年之久。清华简《系年》第四章云“(周成王、周公)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说明“康叔”“康侯”“康诰”之“康”皆源于康丘。《尚书》佶屈聱牙,“于六艺中最难懂”。清华简的面世,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尚书》文体学研究
过去我们把“诰”,理解为“自上对下”的训诰,但从清华简《尹至》《尹诰》看,伊尹为臣,他可以“诰”汤。可知“诰”体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大盂鼎、毛公鼎等铭文中“令(命)”,包括赏赐、册命、行往、征伐等丰富的内容。清华简《祭公之顾命》名义上是“命”,却带有训诰的性质。清华简《芮良夫毖》似《书》似《诗》,体例杂糅。清华简《成人》,近似于《尚书·吕刑》之体。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虽属于《书》类文献,但文体切合“小说”的特点。以清华简《保训》《命训》为依据,可管窥“训”体之特征。这些带有原生样态的文献,使我们对《尚书》“因事而立,体例不定”的文体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
或称“六体”,或言“十例”,不过是后儒对《尚书》体例的归纳与总结。借助出土简帛文献,摆脱后世《尚书》文体观念的藩篱,重新发掘先秦《书》类文献典、谟、训、诰、誓、命文体的原生态特征,则可展现其所承载的多样的文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