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哪个朝代的
北宋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主要作品
包拯有奏议十五卷,今存《包孝肃公奏议》(《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第427册,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
《包孝肃公奏议》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包拯的事迹
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分,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置,照样打他一顿板子。有些亲友原本想应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以为依照张尧佐的才干,不适合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合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
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势力的大人物。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持起来。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包拯铁面无私,任何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没有方法在包拯那里走路径,通关节,所以,当时传播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们曾经把他和传说中阴间的阎罗相提并论了。
不但如此包拯本人处处安分守己,而且家里的生活仍旧十分简朴,跟平常百姓一样。他平生最痛恨赃官污吏,包拯的清廉刚直,长期以来不断遭到人们的赞扬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