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胡惟庸怎么死的?
被朱元璋处死
朱元璋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汉族,姓朱,名元璋,原名重八,后更名兴宗,字国瑞,生于濠州钟离之东乡(今安徽省明光市赵府村跃龙冈)。俗称洪武帝、朱洪武,谥高皇帝,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皇朝。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然而,他为巩固君权,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权力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内臣宦官乱政的局面,不过宦官仅是皇帝牵制文官集团所扶植的力量,其并未对皇帝的权力基础造成影响,没有达到汉唐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程度。
补充
胡惟庸因被朱元璋怀疑叛乱,之后爆发了胡惟庸案,胡惟庸就被朱元璋处死了。不止是胡惟庸一个人被处死了。胡惟庸还害死了那些和他有关联的官员,有些甚至只是跟他有一点点的联系。胡惟庸的死,是明朝政局变化的一大关键点和转折点。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顺朱元璋,为元帅府奏差。后历任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0年)至十三年间,任左丞相,专权树党,威胁皇权。
洪武十三年,以“谋不轨”罪被杀,罢中书省,权分六部,秦汉以来行之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废除。朱元璋藉此大兴党狱。
洪武二十三年,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等以夥同胡惟庸谋不轨之罪名被杀,并作《昭示奸党录》颁布天下,株连三万余人。
扩展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至北京,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至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北境,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