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厄而作春秋的故事是什么

孔子厄而作春秋的故事:春秋时,孔子曾任鲁国的司寇。他不满于季氏政权,于是离开鲁国,周游于卫、宋、陈、蔡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此期间,孔子处境十分艰难,政治上屡遭打击,生活上困顿不堪。但孔子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回到鲁国后,他广收门徒,删《诗》《书》,定《礼》《乐》,还修订了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赞颂人在困难面前仍能自强不息。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厄而作春秋的故事
春秋时,孔子曾任鲁国的司寇。他不满于季氏政权,于是离开鲁国,周游于卫、宋、陈、蔡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此期间,孔子处境十分艰难,政治上屡遭打击,生活上困顿不堪。但孔子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回到鲁国后,他广收门徒,删《诗》《书》,定《礼》《乐》,还修订了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赞颂人在困难面前仍能自强不息。
(一)文学上的贡献
我国传世的第一本文学作品《诗经》, 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据《史记一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为施于礼仪”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孔子删定《诗经》,最初的本意只是为他的“言语”科和“文学”科教学提供一部教材,实际上却同时向中国文学史提供了第一部作品集,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为政》) “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之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等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孔子诗论文献。孔子对《诗经》的解说,分编诗之义和说诗之义两个部分,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向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干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二)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孔子修《春秋》,是有感于“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而作。孟子说: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一腾文公下》)。司马迁说《春秋》“贬天子, 退诸侯,讨大夫, 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一太史公自序》)。孔子为《春秋》发凡起例,确立了许多书写历史的原则和凡例,其中最著名的是所谓“春秋笔法” ,即用简约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微言大义,褒善贬恶, “一字之褒,如同华衮之荣: 一字之贬,无异斧钺之诛”。
《春秋》一书仅仅16000余字,却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可谓文约义丰。后世解释《春秋》的著作有数种,传世的有《左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孔子以前,周王朝和各诸侯国都有史官的设置,负责记录国史,并且形成了秉笔直书、善恶必录的优良传统。孔子修录《春秋》,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又进一步赋予了史学以“资治”的目的,通过把历史的原始记录改写成历史著作,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基础。应该说,不是司马迁而史孔子,才是中国史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