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杯水位高低与振动关系
水位较低时,振动空气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会越低;相反水位越高时,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所以音调就越高。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大小。从声源振动的介质上,用筷子敲击玻璃杯,主要引起的是玻璃杯内水柱的振动。用筷子敲击玻璃杯,水位越高,音调反而会越低。当敲击玻璃杯时,这时候振动发声的物质就变成了水柱,水柱越长,振动时频率就越小,因此水位高,敲击音调低;水位低,水柱短,振动频率大,音调就会变高了。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振动的快慢,即频率大小。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有时,我们站在山上高呼,会听到我们的回声,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障碍,会反弹回来,再次被我们听到。当两种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时,时差小于0.1秒时,我们就区分不开了。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当然,在一个有障碍物、阻挡物的空间内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也就是说,只要声音在传递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弹,发生回声现象。
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较大分贝的声音在空旷环境下,人耳才会分辨出回声,而日常生活中人耳也经常收集到回声,但由于回声的分贝低或者在嘈杂环境下,所以人耳分辨不出回声,所以不能产生“日常生活中没有回声”这样的误解,其实,只是我们的耳朵分辨不出这样的声音,或者说是大脑接受到但分辨不出而已。
例子
1、做拨动小锯条实验。让大家把小锯条放在桌子边上,一只手压住小锯条的三分之二处,另一只手轻轻去拨动小锯条的另一端,用眼睛看小锯条发生了什么变化,用耳朵听一听小锯条发出的声音。
2、做拨动橡皮筋试验,观察拨动橡皮筋时有什么变化,听到什么,提问,通过这两个试验,你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汇报:发现这两个物体在拨动时都会产生振动,同时也发出不同的声音。
3、做小鼓震动是产生的效果试验。这个实验进一步的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为了能够看清楚,在每一个小鼓的鼓面上放上10个黄豆,轻轻击打鼓面,观察鼓面上黄豆的变化,发现黄豆上下不停的跳动,有的还跳出了鼓面落到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