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舞蹈有什么特点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细腻、泼辣的情感、三道弯体态。胶州秧歌是以各类曲牌形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以十一个风格迥异的曲牌所组成,以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点。胶州秧歌是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结合形成的北方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胶州秧歌起源于宋元时期,后经过传承演变,正式形成于明末清初。
艺术发展
1864年,胶州楼子埠村人刘彩收生坐科,教习秧歌,称为“安锅”。同年,马店中村人纪鸣珂、殷洪琴口头创作小戏剧本《裂裹脚》,这是有记载最早秧歌剧本。此后人们把胶州秧歌舞蹈部分称作“小调秧歌”,把戏剧部分称作“小戏秧歌”。
1920秋,后屯村人陈銮增在七城村招生坐科,他精通拳棒,把刘彩秧歌温柔抻展大胆揉进武功,很受观众欢迎。为了区别两家秧歌特点,观众习惯称刘彩秧歌为“北路秧歌”,陈銮增秧歌为“南路秧歌”。民国初年后两路秧歌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今已难以辨别。
建国后,胶县在数年内成立150多支秧歌队。
1951年,山东省政府组织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和宣传推广。
1954年,胶州秧歌参加“全国民间舞蹈汇演”,先后在首都工人俱乐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南海等地演出多场,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员。自此胶州秧歌享誉全国。
1990年8月,胶州市人民政府、青岛市文化局、中国舞蹈家协会山东分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在胶州市联合举办“胶州秧歌研讨会”,历时3天,对胶州秧歌渊源、艺术特点、发展繁荣等问题进行研讨。
1991年,胶州市秧歌艺术团代表青岛参加中国沈阳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获得优秀表演二等奖。
1995年12月、2001年4月,两次邀请北京、上海、济南和青岛市专家学者,对胶州秧歌剧《清风明月秧歌乡》创作和演出形式等方面做深入探讨研究。2002年,胶州秧歌获中国新秧歌大赛优秀奖。
山东胶州秧歌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胶州秧歌是有规矩可讲的。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秧歌的“班主”、“秧歌爷”,就是现在说的组织者,就开始选拔大约十四五岁的男孩、女孩组成训练班学戏,行里人说开始“安锅”。
秧歌小戏对白和唱腔皆为胶州乡音,多反映邻里之间、妯娌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秧歌小戏大多没有文本,系口头传授。传统秧歌小戏有《大离别》《小离别》《捎书》《关东五更》《四劝》《拉磨》《三贤》《想娘五更》等35 出。2006 年,胶州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