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什么
水、火、金、木、土
五行,也叫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源头是上古时代"万物有灵"图腾观念和祖先崇拜。
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指的是水、火、金、木、土。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火、金、木、土。
五行学说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如果说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但在偏重纯科学的近代,这种集哲学、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诸多科学于一身的理论,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更谈不上汲取精华和发扬广大了。
五行与季节的关系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间要有过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