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与其他民族语言
四川方言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声母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与不分等特点。韵母四川话有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声调四川话通常有阴平、阳来、上声、去声4个声调,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在条目中,本馆以1、2、3、4分别表示。 名词 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动词
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
形容词
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意:傻、憨、身材粗壮等)。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词
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谁)、啥子(什么)、哪阵(什么时候)、咋个、啷个(怎么)等。 量词 四川话的物量词,如: 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坨:一坨钱(一万元)、一坨线。 动量词,如: 道(遍、次):他试了一道又一道。 副词 四川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如: 多:她对你多巴适的。 飞:飞辣。 焦:焦苦。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北、东、南、东南、西、中部6全方言。四川彝族分布在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甘孜州、雅安地区、宜宾地区有关各县,主要讲彝语北部方言。使用彝语的人口约有150多万。彝语外来词占一定比例,其中汉语借词校多。
彝文旧称罗罗文或倮文,史书上又彝文。各地的字数多少不同。四川彝文字数1万余个。1980年国务院批准使用四川省凉山规范彝文常用字数为21150多个,是表音文字,现已在教科书,广播、书刊、报纸、公文上大力推行。规范彝文已进入彝区中、小学使用。
藏文7世纪上半叶图弥三菩扎参照当时梵文创制。属拼音文字,由30个表示辅音的字母和4个表示元音的符号构成。书面语和现代口语有一些距离。自左向右横写。读音和各地方言有对应规律,各地都可拼读,故能成为藏共同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上曾用藏文撰写和翻译过大量书籍,对藏族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四川省出版有藏文杂志、报刊,开办有藏语语文专业,甘孜州和阿坝州有藏文学校。藏文教学已进入中、小学。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安多、康三个方言。四川省有安多和康方言,安多方言分布在阿坝州的一些县,康方言分布在甘孜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全省使用藏语的人口约65万。有较丰富的借词和仿制词。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顷语族羌语支。羌语分布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以及北川、丹巴等县部分地区。黑水县部分藏族操羌语。使用羌语的人口约134200人。分为南部和北部两种方言。南部方言有声调;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系藏缅语族,语支末定。分布在黔江地区的石柱、西阳、秀山、北部方言。现能讲土家语的,只分布在酉阳县酉酬、大溪和秀山县的石堤3个区的部分地方,约有居民中。四川土家族使用的土家语与邻近湖南省湘西土家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一致。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四川苗语有两个方言。黔江地区各县分布的是苗语黔东北方言,川南和川西南宜宾地区、凉山州、乐山市、重庆市和攀枝花市有关各县分布的是苗语川滇方言。使用苗语的人口约25万。川东南的多数苗族居民已使用汉语。
苗文苗族古代没有文字。1905年,英国传教士曾以苗语川滇方言为基础,制定一种拼音文字(后称为“波拉字母”)。曾使用这种文字翻译出版《新约全书》和传教用的小册子,但末能推广。该文字的最大缺点是表能表达苗语的照声调系统。现只有有极少数老年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