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邦节(回族)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亦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的意思就是“节日”,“古尔邦”和“阿祖哈”都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含有牺牲、献身之意。新疆的回族还称古尔邦节为“库尔班节”。其实,“库尔班”就是“古尔邦”,只是发音不同罢了。我国回族人民把“古尔邦”意译为宰牲节或献牲节。所以现在回族群众对古尔邦节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用阿拉伯语叫做“古尔邦”、“尔德”、“库尔班”;有的用汉语称作“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有的还称作回民的新年。无论怎样称呼,古尔邦节已成为我国回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深深扎根于广大回族人民群众之中,为整个民族所喜闻乐见。
回族穆斯林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在他快满五十岁时,膝下仍无一子,他忧心忡忡,祈求安拉赐他一个儿子。过了不久,他果然得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起名叫伊斯玛仪。易卜拉欣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人们为他高兴,给他恭喜。当伊斯玛仪不到一岁时,易卜拉欣受真主的暗示,把伊斯玛仪母子送到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安排在一间茅屋里住下。他难舍难分,最后还是回家去宣传纯正的宗教去了。
易卜拉欣走后,伊斯玛仪母子俩生活渐渐地维持不下去了,既无粮,又常常缺水,饥肠辘辘,口干舌燥。伊斯玛仪号啕大哭,母亲伤心落泪,到处奔波,寻找饮食。一天,伊斯玛仪的母亲到山里去挖野菜,找水喝,翻了不知多少坡,越了不知多少沟,仍然没有找到吃喝,她四肢无力,眼前直冒金花。就在无路可走的绝境中,忽然她的眼前出现了一股清清的泉水。她高兴得要发疯了,一种醉人的快乐,浸透了她那温柔的心。她双手捧起晶莹的甜水,尽情地喝了一肚子,尔后用罐子给伊斯玛仪提了些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