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提线木偶戏
福建福鼎这块闽东民间艺术萃集之地,活跃着一支传承近千年历史的提线木偶戏班。只见木偶在施展绝技的艺人手下被赋予了生命,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段段古今传奇的木偶戏。
年过六旬艺人福鼎提线木偶戏传承人黄学仁师傅告诉小编,四月底福鼎白茶将晋京参加“二00九年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为配合这件盛事,他将带领福鼎市白琳镇翁江村提线木偶戏班的艺人们晋京表演。
言辞间流露出兴奋之情和满满的喜悦,黄师傅说木偶戏班的艺人们将带着精心制作的百来个木偶“角儿”,以及为展现福鼎白茶文化而反复修改的新编剧本,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们感受白茶的飘香,同时也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的一朵奇葩——木偶戏。
这百余个木偶“角儿”中最特别的是一个约九十厘米高、戴大红色“武丑帽”、披大红色对襟戏服、着红裤、踏红鞋的木偶,“这个人物是这个行业的‘祖师爷’———‘田都元帅’,相传是唐玄宗时宫廷里的一名乐师,后来中国戏曲界都供奉他为保护神,所以还有个尊称叫‘喜乐神’。”
在福鼎提线木偶戏中,这位“喜乐神”的作用非同小可,无论哪出剧目,都少不了他的出场,据黄师傅说,演出进行中,“喜乐神”负责实时向观众们介绍剧情,表现十分滑稽,常常是边说边唱,并且全身都不停地摇来晃去,有点“嬉皮士”风格。
当地还有个关于“喜乐神”的有趣传说,演完戏收木偶时不能将“他”放在箱底,如果不懂规矩的把“他”放箱底了,“他”也会自己爬到上面。
福鼎提线木偶戏还有一令人叫绝的特色,川剧特有的“变脸”绝活,黄师傅制作的木偶也能做到。在他的操纵下,一个木偶花旦的脸像陀螺似的转了一圈,瞬间变成了青面獠牙的“白骨精”,这也是黄师傅独树一帜的创意。
福鼎提线木偶戏从南宋开始,浙南的木偶艺人在闽浙边界一带演出,并逐渐传入福鼎。清末至民国年间,福鼎提线木偶戏曾达到顶峰,据旧福鼎县志记载,在全福鼎曾有大小十余个提线木偶戏班。随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福鼎木偶戏传承发展历经几起几落。
“现在没有什么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不仅因为投入较大收益微薄,还需要足够的恒心和耐性。”言语间,黄师傅颇有些落寞。
目前,福鼎提线木偶已成为濒危的传统剧种,由于独具地方特色,今年四月一日,其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福鼎的木偶戏班人数一般十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分担拉琴、吹奏、打击乐伴奏。唱腔有京调、闽调、畲歌。说白有汉语、畲语、闽南话、浙南腔。操作木偶者还根据剧中人物分别乔装男女老幼角色。腔调、说唱,一身多能。传统剧目有《水浒传》、《西游记》、《陈靖姑》、《目莲救母》、《二十四孝》等二十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