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孩子还练武吗?
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符号。武术文化所倡导的民族精神、文明礼仪、武德修养、内外兼修、挑战极限等,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上世纪80年代,北京武术队的李连杰主演了电影《少林寺》,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武术热”,北京武术队也成为很多孩子心中的“圣地”。如今,在各类规模不一的跆拳道馆、空手道馆等抢占健身市场、中国传统武术馆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背景下,除了专业武术队外,京城还有多少习武之地?北京孩子还练武术吗?什刹海:娃娃爱习武41岁的刘女士,每周都会带不到5岁的儿子到什刹海体校幼儿武术班上课。“孩子特别淘气,跑得也快,所以想让他学点正规体育项目。我虽然不懂武术,但觉得要学就让孩子学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一边看着正在一招一式练拳的儿子,刘女士一边说。据小编了解,目前,什刹海体校等专业体校开设的业余武术培训班门庭若市。曾培养出数十位全国武术冠军及李连杰、吴京等“打星”的什刹海体校,自1998年起就开设了幼、少儿武术班,多年来招生人数居高不下,北京奥运会后还一度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什刹海体校武术培训班之所以火爆,多半受益于校内的冠军运动队——北京武术队的金字招牌。北京武术队名声在外,令不少家长慕名而来。刘女士说,儿子习武之后受益很大,“身体强壮多了,倍儿有劲。小家伙站得直、坐得正,走路有模样。我们也不想让他当专业武术运动员,就为了锻炼锻炼他。”也有些家长因为自己爱好武术,专门送孩子来习武。什刹海体校培训一部主任宋喜江告诉小编,“其实想学武的孩子很多。我们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注重精神的培养,规范孩子的言谈举止,培养其优良品质和德行。”宋喜江说,体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应该肩负起普及武术的责任,“我们不会把收益放在首位,而是更注重推广,把什刹海武术这个品牌发扬光大。”校园:广泛开展难传统武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工作,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去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颁布推行了由专家编制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目前有20%至30%的中小学开展不同规模的武术活动,与10年前相比有所增加。一年一度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武术比赛,每年都有千余名选手参加。在北京小学从事校园武术教学工作十几年的张爱云老师介绍,北京小学1996年便成立了武术队,自编了武术操。“那时开展武术的学校还很少。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精气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今,北京小学的武术课外小组主要招收1至4年级学生,每周活动2至3小时。此外,学生们还每天坚持做已经在全国推广的武术操,体育课的武术内容占到了10%。在已连续16年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武术比赛团体冠军的中关村中学武术队中,不少学生拥有超过10年“武龄”。校武术队教练王芳说,武术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校学生邱枫小时候体弱多病,开始练武后身体强壮了很多。邱枫说,武术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以后毕业了、工作了,也会坚持练下去。”不过,张爱云老师也指出,“习武必须花工夫去钻研,才能抓住精髓。小孩子对武术的文化内涵很难理解,也只能是学学招式,样子。即便有些孩子真的有兴趣,升入高年级后,学习压力也会成为一道阻碍。此外,有习武经历的教师数量有限,也阻碍了校园武术的广泛开展。”民间武馆:坚守传承阵地小编采访中也发现,眼下规模不一的健身、搏击俱乐部不少,但俱乐部内受欢迎的却是跆拳道、空手道以及瑜伽等“舶来品”,传统武术培训难觅踪迹。专门从事武术教学的北京北武堂散打搏击俱乐部教练张鹏飞坦言,对于商业性质的武馆来说,市场需求是“舍弃”武术的主因。一些出身武术世家的习武之人,如今也自办武馆收徒,不过意在传承技艺、宏扬武道。“意拳”早在2009年就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第三代传人姚承荣开办的中意武馆,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拜师仪式。在利用业余时间来馆习武的徒弟中,青少年能占到三至四成。姚承荣说,家长送孩子练武,是为培养孩子动静皆宜的心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三皇炮锤”拳第七代传人、北京同德武术协会会长庞连福,至今仍坚持免费授技,目的就是宣扬、推广传统文化。他介绍,目前在市武术协会注册的民间武术机构有50余家,但公开正式招生授课的极少。“现代人生活条件优越,很少有人来‘自找苦吃’了。”57岁的庞连福说,在这种环境下,习武之人更应有坦荡之心,“看轻经济利益,担负起传承中华武术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