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蓼泉地名趣谈
地名虽只是代表地方的符号而已,它却溶先哲之才智,聚文字之精华而沿袭,家乡河西古镇蓼泉历代在此设厅立县,晋改昭武为临泽,清置厅抚彝,民国又复称临泽,而蓼泉这一地名却沿用逾千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北凉蒙逊败李歆于蓼泉”北周宣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实厥冠甘州,陈昶率兵击之,监军于文弼白于咏“黠虏之势来如疾矢,去若断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宜先选精骑,直趋祁连之西,贼若收军义自蓼泉之北”。唐则天诞圣元年(公元695年)置建康军“开蓼泉守捉”明称抚彝,清设抚彝厅,据《创修临泽县志》记载,“蓼泉在县城东南壕内,泉流索洄,树木映带,前书院建于此即以为名”。
在当地有一历史上从来没有姓唐人家的地方叫唐家湾,其由来,一说:明代杨博首倡修堡营寨,朝廷一姓唐的王爷巡视来到当地,看了正在修建的唐家湾寨。王爷走后。一姓未的农民突发奇想,要将新修的寨子修成唐王爷的纱帽状叫纱帽翅的寨子,并起名叫唐王寨,又一说,唐则天诞圣元年在蓼泉设守捉,在此地屯兵,后来堡民修寨起名叫唐王寨,演绎而成唐家湾,有诗考证。
在故地抚彝,要说能和蓼泉齐名,年代久远者还数双家堡,据考:清乾隆15年(1750年)临泽定名抚彝厅,甘州府管辖,双泉堡设塘驿。据《甘州府志》营建村堡记载,双泉堡距临泽城(今蓼泉)15里,西至高台塘25里,原额马匹32匹,兵夫25名,据《林则徐日记》记载“道光22年迁戌新疆去伊犁而走时,九月初一途径沙河堡,九眼泉、广屯堡、古寨堡,过抚彝城在行宫住宿,九月初二即乘大车从抚彝堡动身过新添堡,三宫堡、双泉堡……”。双泉堡南临沙漠,北依黑河,堡城东北相距二里有东明滩湖和西明滩湖,清同治年间,修筑北城堡时,傍两湖、依双泉而建,固名双泉堡。
出临泽县城,向西北25公里进入蓼泉境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沙漠,名曰七里乾坤:相传民国30年(1941年)临泽县长章全龙制定民生计划,鼓励农民开荒造地,是年秋,为推行新政,章县长带领当地乡绅,农官视察境内可恳荒地,但他们来到这一地方时,在一望无边的沙漠上独长着两棵大树,一棵外廊足有大车轱辘大,旁边长着一棵谷子,穗足有尖棍长,章县长大喜,诸问左右:“这叫什么地方”有人说叫黄渠南,有人说叫南沙窝,这时有一牧羊老者近前,用羊鞭在地上比划着说:“此地北距平川营7里,就叫七里乾坤吧”,后来章县长组织民夫在此开挖民生渠垦荒种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工代赈,再修民生渠,70年代,当地在原民生渠旧址新修马莲支渠,如今渠两侧已有良田近万亩,新开发的“凯西生态农业园区”落户七里乾坤。
古镇蓼泉还有许多有趣的地名就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