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亮:“不贪就是另类”敲响反腐警钟
过去两年间,河南许昌东城区拆迁部门60余人相继被批捕、起诉,加上数人潜逃,东城征地办全军覆没。涉案人员以拆迁之名团购了当地拆迁事务,贪污、受贿金额动辄数百上千万元。涉案人员说,进了这个圈子,不贪就成了另类,不贪就得受排挤,不想贪也得贪。
贪腐数额巨大、涉案人员众多较为罕见,难怪被戏称为组团腐败。其所产生的贪腐力量让人震惊。当地的征地办和动迁中心,都只是个科级单位,腐败的氛围下,就连算不上科员的小角色也不得不贪污受贿800万。
此类小角色的贪腐能量之大,与处在的腐败圈子息息相关。在这个典型案例中,负责拆迁的官员之间达成了彼此合作、互不干涉的默契,渐渐形成一个圈子。都在贪,一个人不贪就是另类,就可能被从圈子中剔除。若迎合这个圈子,与之苟合,则可以抱团腐败,形成合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若非检察官在办案中的偶然发现,许昌市征地拆迁领域贪腐系列案可能还在深度潜水,用办案人员的话说,这种组团腐败的最大危害是具有隐蔽性,大家利益均沾,一起闷声发大财,极难侦破。变成利益共同体,相应的监督亦随之失效。
组团式腐败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对社会的危害是显著的,一个群体相互掩护,相互支援,在人性的贪婪与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一个牢固的腐败利益链,不仅势力强大,且难以彻底铲除,肃清成本极高。
不同于个体腐败,组团腐败更能释放人性的恶,一些官员甚至普通科员,融入圈子后借助群体力量,更加胆大妄为,沟壑难填。许昌东城区的组团腐败本身即是例证,有的涉案人员毫无半点官职,贪腐手笔动辄数百万,背后若无庞大的腐败合力支撑。
组团腐败的强大腐蚀性不言而喻,容易让人产生侥幸心理:大家都在腐败,即便出了事也是一起扛。一种腐败的从众心理油然而生,以致产生了这样的腐败景观,整个单位的人只要在职权范围内,每件事都想法搞些钱,不搞钱就不正常了。有了腐败圈子的壮胆,贪污、受贿反倒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正常现象。
一直以来,小偷反腐、情妇反腐到微博反腐,偶然性的因素在反腐中发挥着较为显眼作用。但滞后的反腐手段,难以担负起不断升级的腐败技术。有些腐败官员坚持办不成事不收等原则,手法隐秘先进,以致组团腐败,酿成窝案。
涉案人员大部分被绳之以法,固然大快人心。可组团腐败所表显露的问题不能忽略。征地办能够团购拆迁业务,直接揭示出征地、拆迁制度设计的缺陷,为腐败的产生预留了广阔的空间。相应的监督,如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形同虚设,监督环节的组团失灵,让腐败习惯性传染,是催生组团腐败产生的诱因。
令人心惊的许昌东城区的群体性贪腐,再次凸显不受限制的权力,难以抵御利益的诱惑,而要祛除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重建法治威严,必须让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照进现实,监督应给力,但相应的制度设计亦应合理,不给贪腐留丝毫空隙。惟其如此,组团式腐败才能真正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