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的社交往来习俗
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逢年过节,对方有婚、丧、生病、乔迁等事,需备礼前去探望、祝贺、相助。接到邀请后无故不去,又不打招呼;家中有婚礼、丧事等要事,故意不邀请对方,表示彼此断绝往来。过后,双方关系好转,有意恢复往来,可在家中有事时邀请对方,对方应邀,即恢复亲戚关系。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亲戚间的往来,主要表现在家庭事务上,着重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这种往来仅仅表现为一种形式,或是服从于习俗的束缚。亲戚之间有情投意合,说话投机的,犹如知己朋友,彼此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快乐;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好感,话不投机,即使是一种负担,遇婚丧等事也非得前去作客或是邀请对方来作客不可。
除礼节性的往来外,亲戚间最大的往来是经济上的相互支持。一方有麻烦,首先想到的是到亲戚家去借钱,在松江人的观念中,问亲戚借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且没有到期还息的习惯。常有比较富裕的人囿于传统观念,被亲戚借钱搞得不堪负担的事发生。
近年来,城区市民,特别是年青人有淡化亲戚关系的趋势,亲戚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朋友、同事、同学间的交往。比如自己有恋爱问题、工作问题、有喜怒哀乐,甚至经济上有困难,不一定先去找亲戚,大部分是先去找朋友商量、分析、帮忙;平时的娱乐活动大多是和朋友在一起。
邻里、熟人关系
熟人相见,互打招呼,互致问候,称“叫应”。迎面相见,故意不理睬对方,俗称“不叫应”,常被视作是对自己的侮辱,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有时有表示断绝往来的意思。
70年代前,邻居间大多彼此知根知底,来往密切,货物可先用后借,烧菜缺少油酱可随意取他人的应急,突然下雨自有邻居代收晾晒的衣物,大多亲如一家人。偶尔发生矛盾,一经劝说,也就释然。邻里串门称“讲张”、“白相”,较随便,可在门口,可在房中,多已婚女性所为。邻居有丧事,不请自到,帮助料理后事;逢喜庆,非要邀请才能参加,送礼稍薄于亲戚。近年来,居民大多搬进了独立单元的新楼房,邻居间缺少沟通与了解,楼上楼下彼此不知姓甚名甚,见面不打招呼,互不往来。
朋友交往,青年人多荡马路、游公园、上娱乐场所,偶尔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叙旧为主。过去,市民住房狭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会,今家庭聚会逐渐增多。朋友有红白事,相互邀请,送礼如亲戚,有的礼金甚至更高。平时来往不备礼,招待不讲究仪式。
送礼
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遇红白事,所备礼物的价值,略高于前番对方赠送给自己礼物的价值,称“抬一抬”。一般作客不计较礼物的价值,送与不送,送多送少无所谓,但上门探望病人,或准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礼物分钱、物两类,50年代前,平时作客送礼盛行“黄篮头”,粗竹篾编成,上覆红纸,内装水果;“包扎”,又称“牛头包”,黄粗纸包成长方梯形,上覆红纸,内装桂圆、蜜枣、胡桃、红、白糖等;“盒头”,厚纸盒装贮的糕饼类。贺寿送面条、寿糕,造屋上梁送馒头、糕,迁新居送面条、定胜糕,探望产妇送胡桃、云片糕、红糖,丧事送缃布、纸绽,年节有清明节送青绿饺,端午粽子,过年送鲜鱼、猪肉、鸡、鸭、年糕等。60-70年代,礼轻。80年代起,贺生育送滋补品和童装等,贺寿多蛋糕,乔迁送蛋糕、工艺品等,丧事送“白人情”,有钱、被面、纸绽等。年节子女孝敬老人送补品,其余亲戚来往多送蛋糕、水果。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送钱历来用红封袋,马虎的用红纸包裹。只有逢丧事用白纸。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人情花费以贺婚礼最大。
作客、待客
客到,主人先接过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带有污秽物、湿伞,不带入主人家中,置于门外。作客不能带药包上门(主要指中药包,为主人购买的除外),此为大忌。另,家中有丧事,一般未过头七,不宜出门作客(规矩大的人家要过了五七才出门作客)。
客人入室,主人先要让坐;主人未让坐,客人不坐下。遇喜庆事,先敬客以糖汤,再敬茶、烟。主人敬茶,客人站立双手接。客人不将茶水喝干,不将茶叶吐在桌上、地上。主人家要有人陪坐说话,至少不能冷落客人。客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
留客吃饭,至少备8只菜,备酒,称“吃便饭”。进餐时,凡整只鸡、鸭、蹄膀、全鱼等菜肴,主人未请,客人不吃。喝酒没有一杯一口干的习惯,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半途筷,将食品夹住又放下;二忌乱筷,挑精拣肥,在菜碗中乱翻乱搅;三忌窥筷,手握筷,目光盯住菜肴;四忌碎筷,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签筷,以筷当牙签;六忌泪筷,夹食品时滴汤不止。客未喝完酒,主人不先吃饭;客未吃完饭,主人不离桌。
客人告辞,送至大门口或楼下。主人不相送,甚至不起立,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攀亲眷
朋友间情谊笃深,为加深关系,或保持长久联系,就采用攀亲眷的方法。攀亲眷主要是“攀过房亲”,即认干儿子、干女儿,还有拜兄弟、认姊妹等。
攀过房亲有多种原因,一是结婚多年,未生育,俗以为,认个过房儿子或过房女儿后可以得子女。二是生育儿子后,怕其夭折,又经算命术士胡诌,须过继给某始人氏,即可太平无灾。三是两家交往甚密,再以过房形式发展为亲戚关系,以增强联谊。四是一方有财有势,另一方竭力巴结,攀个亲戚来找个靠山。近年来,城镇居民攀过房亲的越来越少,农村中仍有流行,多为感情需要和寻靠山类型,以迷信目的的不多见。
两家一经商定攀过房亲,就要确定攀亲吉日。攀亲那天,过房女儿或过房儿子打扮一新,其父母备厚礼,带爆炸、鞭炮前往干爹妈家。松江人称干爹妈为“寄爹”、“寄妈”。称“过房儿子”有两个概念,一是干儿子,二是入赘的上门女婿。
过房儿子到了寄爹家,过去要行磕拜大礼,叫寄爹、寄妈,日前磕拜礼已除,仅存“叫应”而已。拜毕,燃放爆竹、鞭炮,以示庆贺。如孩子尚小,不会叫应,就在门口置一竹梯,父母将孩子从空格中递给寄爹、寄妈,代为叫应。叫应后,寄爹、寄妈酌给孩子“见面钱”,或称“压岁钱”。寄爹家备丰盛酒菜招待过房亲,有时也邀请至亲好友同来庆贺。有的寄爹还要为过房儿子或女儿取个“寄名”,请人将寄名写在红纸上,过房儿子或女儿将其带回,高贴在客堂间或卧室墙上。
寄爹、寄妈在春秋两季,要给过房儿子或女儿送些夏衣、冬装,一般是第一年较认真,以后就马虎些。过房亲和其他亲戚一样看待,凡亲戚间一应交往礼俗,都按此办理。
认姊妹,多为未婚姑娘所为。彼此性格相投,感情深切,互认为异姓姐妹,以姐妹相称。人数或多或少,少则二人,多的有结九姐妹、十姐妹的。认姊妹形式各异,旧时,大多到尼姑庵一齐向观音菩萨磕拜,再互拜。拜完,吃顿团聚饭。认姊妹的姑娘互助互利,彼此关照。出嫁后,仍然保持关系的也有,如亲戚一般。日前认姊妹习俗已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