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既不依山傍水,又远离喧嚣的繁华都市,更不是世外桃花源,令人惊奇是却被中国老年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荣誉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国八个县(市)之一,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道亮丽奇葩,这就是孔子祖籍河南省夏邑县。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黄河文化最早发源地之一。境内有清凉山,三里故堆,崇光寺等历史遗址,记录了先民们劳动和创造的豪情。夏代属虞地,商代为栗邑,西周属宋国,秦置栗县,汉改为下邑,金末改称“夏邑”,延续至今。
为何取名夏邑,民间传说不一。最初取名下邑,是因地处低洼,取其低下之意。到了金朝,女真族对沦陷区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原大地反抗民族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传说当时下邑北是刘楼村,有个农民叫刘华夏,他看到金人对中原人民残暴的奴役和残杀,便聚众数十人揭竿而起,十日之内发展到三千余人。他们在刘华夏的带领下,杀死女真族统治者,攻克下邑县城,以下邑为据点,四处打击女真官兵。同时,为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改“下邑”为“夏邑”。700余年来,夏邑的名字相传至今。
“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明嘉靖24年,始修县志,清顺治、康熙、嘉靖年间又三次编修。在四部县志中,均设有《人物志·耆寿》,记录了明清以来长寿老人的个性特点和家庭情况,其中不乏百岁老人。1985年出版新编《夏邑县志》,记录了数十名百岁老人,创造了令人艳羡的生命奇迹。夏邑县人民历来有续家族谱的习惯,家族谱也证明了夏邑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族谱里详尽记载了一个个家族的历史及兴衰。据司姓族谱记载,司姓1至11世先祖平均年龄达86岁,其中百岁以上老人2人,一位104岁,一位108岁。由此可见,夏邑县寿星辈出,是一片长寿的乐土。
关于其名,也有“夏邑为夏少康中兴之都城,故名夏邑”的说法。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都城也从黄河流域的山西南部高地向平原迁徙。夏王朝自大禹建国,有很多次迁都,仅就古籍记载就有十次之多。夏王朝在太康时期失国,国家政权被后羿所夺。夏人向东迁徙至今河南商丘一带。夏王朝在少康时期复国,而今河南夏邑即是少康的中兴之都。
夏邑另一个骄傲,那就是圣人孔子祖籍于此。
据《史记》等记载,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的后裔,周灭宋后,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本该继位宋公,而让给弟弟厉公,从此,弗父何的后裔不再继承王位,被封为世袭公卿,食采邑于栗(今河南省夏邑县,古城栗)。自弗父何五代传承至孔父嘉,开始以“孔”为姓。古碑记载:弗父何以下六代(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睾夷)均葬在夏邑。睾夷生孔防叔,防叔为避乱,由宋国迁居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故河南省夏邑县不仅是孔子祖籍所在,也是中国孔姓起源之处。
孔子多次回栗祭祖和考察殷礼,现在距离县城北6公里处还建有“孔子还乡祠”。儒学文化和孔祖文化博大精深,儒学思想根深蒂固,在儒学文化和孔祖文化“仁者寿”中,孔子提倡“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仁者,不为私欲所动,不为诱惑所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忧无虑,其乐陶陶。有了这平和的心态,就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寝能安席,食能甘味。孔祖儒学文化的这种仁德思想在夏邑影响深远,世代传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据旧志记载,夏邑历史上寿星、孝星众多。为此,专辟“耆寿”“孝子”,记述了无数个寿星和众多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