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与轩辕黄帝陵
“清明”是中国传统历法(又称“农历”)中的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国古人关注节气变化并赋予其神奇含义的传统习惯。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中国古人借此时机向祖先祈祷一年风调雨顺。
据史书记载,祭祀轩辕黄帝始于部落时代,后来官方认可并发挥了祭祀仪式。春秋时期,公祭黄帝陵成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等级的大型公共活动,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明清沿续,至今绵延。在中国人看来,祭祀黄帝是国之盛典、民之盛事。
黄帝尊称“轩辕”,大约5000年前,黄帝通过联合其他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本格局。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帝陵,是传说中黄帝的衣冠冢。196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华第一陵”之誉。
为了满足更多华夏子孙祭祀黄帝陵的要求,陕西省政府于1992年启动黄帝陵整修工程。专门为保护黄帝陵工作募集资金的民间机构“陕西省黄帝陵基金会”于同年成立。据统计,中国各级政府和海内外华人在保护黄帝陵方面已捐款累计2.3亿多元人民币。
目前,黄帝陵整修工程已基本完工,新的祭祀广场可容纳近万人。今年祭陵仪式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以青铜礼器为祭器,采用天子等级的仪仗和祭祀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