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福山之谜”与永安的“安贞堡无蛛、无蚊之谜“
福山就是今天长乐古槐的董奉山。从福州地名沿革看,据《福州地方志》载,自秦、汉、晋、隋以来,福州先后名为闽中、东冶、建安、晋安、闽州、东都、长乐、闽县、侯官、闽侯等,随朝代变迁而屡次易名。唐开元13年(公元725年)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这是福州的最早得名记载。辛亥革命后,取消府治,改为县治。福州分为闽县、侯官。据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对福州取名的解释为:“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云:“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显而易见,福州之名源于福山,而长乐县却不在福州之西北,难道古人竟稀哩糊涂至连东西南北方位都搞不清楚?而又在重要的方志里瞎写一通?
据福州文史界老人林国清近年多方考证,发表文章云:有关“福山”的资料,历史上少有记载,直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福州郡守李拔主编的《福州府志》才说:“福山今名董奉山,属长乐县。”民国李永选编《长乐六里志》因此解释说:“唐开元十三年,因州西有福山,即长乐董奉山,改闽州为福州。”有人怀疑长乐董奉山不是福州的“福山”,因为董奉山不在今福州的西北向,而是在东南向。其实,我们不妨把视野放大一些,换一个角度到长乐去找。有趣的是,就在董奉山的东南麓有一个叫“福州地”的自然村,只有几十户人家, 今属玉田镇福坊村。为什么叫“福州地”?应该多少与“福州”有些关系。但据调查,村民皆不是“福州人”,他们的祖先也不是从“福州”迁来。因此我们想:此地是否就是唐开元时的“闽州都督府”所在地?而且这个“福州地”的西北面正好是旧称为“福山”的董奉山。
唐天宝元年(742年),因为“福州都督府”在长乐县内,故又改“福州郡”为“长乐郡”。唐元和之后“福州都督府”迁到现在的福州,于是今福州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为“福州”了。而长乐董奉山东南麓的“福州都督府”,只剩下一个叫“福州地”的地名。
所以今福州之所以称“福州”,实际是从“福州都督府”(长乐)迁到今福州起,而不是唐开元十三年的事。唐长兴四年(933年),已经迁到今福州的“福州郡”,也曾经改名为“长乐郡”。唐清泰元年(934年)又改“长乐郡”为“福州郡”,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再次把“福州郡”改为“长乐郡”。入宋之后,才固定为“福州郡”。宋福州状元许将还署名自己为“长乐许将”呢!长乐者,福州也;福州者,长乐也。唐代,福州的莲花山又称“永福山”,并作为“郡山”,也是受长乐“福山”的影响。
另外,“福州地”有可能就是“福州郡”城之所在。早在晋太康三年(282年)晋安郡从南安北迁时,初选之地就是长乐县。前年,当地村民建房,挖地基时挖出一块古石碑,记述福州地缘由,实证了林老的结论。
《榕城考古略》说:“晋武帝太康三年,始治郡。”太守想将当时的郡城移到白田渡,但“嫌非南向”。白田渡即在长乐县内。也就是说,晋安郡城从南安县迁到福州之前,严高首先选择的是长乐县的白田渡。因为白田渡在董奉山的西北麓,“非南向”,遂作罢论,于是按郭璞的建议,迁到今福州来,才建了“子城”。
“白田渡”即今长乐的玉田镇。在董奉山的西北麓,非南向,不宜于为郡城;可是“福州地”却在董奉山的东南麓,不能排除建城的可能性。他的西北面正好有一座“福山”(即董奉山),符合“因州西北有福山”的记载,不能说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董奉,三国名医,福州长乐古槐人氏,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晚年归居庐山,行医济困,治愈患者不取报酬,要求种杏树为报,轻者1株,重者3株,数年后,百亩杏林,郁郁葱葱,董奉收杏易谷,接济穷困患者,美名远扬,被称为“董仙”,中医也因此而自称为“杏林”,即源于此。他应是华夏倡导良好医德医风的鼻祖,与他并世齐名的华佗、张仲景的故乡早已是举世闻名的医药大市,为何惟独董奉被家乡人如此冷落?以至闽版的中国医学史竟然只字未提董仙其人其名?不可理喻。
长乐乡人为敬仰先贤,很早时候就将“福山”改名为“董奉山”, 而记载者又误将董奉记为“董峰”、“董凤”,以讹传讹,乃谜之始作甬者。方位之谜、山名之谜,史载之谜,千年历史烟云,其实都未能湮灭董奉,这位华夏一代名医大德的美名,他首倡的“杏林医德”之风迄今仍为世所推崇。
安贞堡并非“无蛛、无蚊”
福建永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除了有桃源洞、鳞隐石林、天宝岩、普禅山、会清桥、九龙湖……等风景名胜外,最大的文化遗产当属一座名为“安贞堡”的清代古建筑。“安贞堡”坐落于永安槐南乡洋头村一山窝岭角处,背靠象形山、左右各有山丘护持,从公路边下车,须走过一段约有一里蜿蜒曲折的石板路,遇一急弯,突豁然开朗, 突现一座非凡的建筑---“安贞堡”, 占地上万平米, 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这番取势,据说是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靠山宏大明堂广阔”的“风水”理论,它坐西朝东,在一进门庭上书有“紫气东来”大字。古人择居讲究的“天人合一”,于此可见一斑。 “安贞堡”之名取自《周易·坤》中“安贞之吉,应地无疆”之意,外门上镌刻有“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休风静谧多”对联,寓居安思危,国泰民安。“安贞堡”建筑之恢宏大度,气势之吞吐万象,令人叹为观止。除建筑之精妙外,“安贞堡”还有一道难以破解之谜,即人们发现,偌大堡内,既无蜘蛛,也无蚊子,亦无蛀虫,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两幅壁画,一仙童执拂捕蜘蛛,一仙童用葫芦捕蚊子,于是传说便以口相传,在传说过程中不断添加神奇的内容,益发引人入胜。
“安贞堡”为当地乡绅池占瑞、池连贯父子于清光绪11年(1885年)始建,历时14年完工,耗银数万,其投资规模在福建古民居建筑中首屈一指。高9米厚4米的围廊式土楼和以厅堂为中心的368间屋,构成了这座罕见的大型民居。为建该堡,池氏父子曾多次远赴北京,沿途考察,自行设计,监督施工,耗尽心力,可以想象,池氏父子在呕心沥血建堡过程中,对建于池塘上的木建筑的防腐、防虫、防蛀等重要问题肯定会有所考虑。综合各家之见
一、药物防腐作用说。人们发现进入安贞堡,总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因此人们推测,池氏父子在建堡过程中,对原材料进行了大量早期防腐处理,这些木材经药物处理后遗留下难闻的气味使蜘蛛、蚊子、蛀虫等难以生存,同时也损害、影响了池家男性的生育能力,造成人丁不旺,难以为继;
二、生物防治作用说。堡内有蝙蝠出没。蝙蝠靠声波捕猎食物,食性杂广,包括果实、鱼类、花粉、甚至血。大部分蝙蝠在夜间飞行时捕食昆虫,计有900多个不同品种的蝙蝠,遍布世界各地。蝙蝠看似鸟类,却没有羽毛,属哺乳动物,雌性产下幼仔,用乳汁哺育,是飞行高手,它们能够在狭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转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飞翔的哺乳动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飞行的哺乳动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夜间,蝙蝠靠皮波探路和捕食。它们发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当这声波遇到物体时,会像回声一样返加来,由此蝙蝠就能辨别出这个物体是移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离它有多远。蜘蛛、蚊子遇天敌,或遇天敌之气味避而远之。
三、缺乏食物而被迫迁徙说。让我们先来看看蚊子与蜘蛛的本身特性。蚊子虽小,人人讨厌。雌蚊卵产在水里, 1—2天后就孵化成幼虫,叫孑子。孑子经过4次蜕皮成蛹,在水中生活2天, 羽化成蚊。 一代发育约需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雄蚊吃“素”,雌蚊吸血。雄蚊仅吃些植物的花蜜、果子、茎、叶的液汁。雌蚊偶尔也尝尝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后,非吸血不可。因为只有在吸血后,才能使卵巢发育。所以,叮人血的都是雌蚊。黑夜里,蚊子凭着传感器感知空气中人体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在千分之一秒内作出反应,就能正确敏捷地飞到吸血对象那里。蚊子在吸血前,先将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与血混和, 使血变成不会凝结的稀薄血浆,然后排出隔宿未消化的陈血,吮吸新鲜血液。假如一个人同时任意给一万只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体的血液全部吸完。
蚊子主要危害是传播疾病。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在地球上,再没有哪种昆虫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了。世界上的蚊子有2000多种,我国约有140多种。能传播疾病的蚊子可分三类:一类叫按蚊,俗名疟蚊,主要传播疟疾。另一类叫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三类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纹,又叫黑斑蚊,主要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
蜘蛛属节肢动物门螯肢动物亚门的蛛形纲,全世界已知约6万种,分布极广,在珠穆朗玛峰的6700米高度处也有发现,体长可从不足1毫米到10厘米。我们日常见到田野里的蜘蛛,结网捕捉有害昆虫,对农林有益,但某些毒蜘能致死人畜。蜘蛛的抓力极强,在天花板上如履平地,脚上布满黏性极强的刚毛,即便倒悬也能黏住相当于它们体重173倍的重量。
由于安贞堡建成后人丁不旺,少有人居住,故缺乏昆虫生存所需的食物,因食物链断裂,故被迫迁徙而不见。安贞堡内谜题甚多,迄今还藏有多少神奇故事?埋伏下多少难解之谜?对这样一座类似中国民俗博物馆式的古堡,确实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