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三次土壤普查时间
最近湖北省公布了第三次土壤普查的消息,普查将从今年看此,预计4年时间对全省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调查,给未来土地的因地制宜创造条件。
土壤普查时间
日前,按照国务院相关通知精神,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的通知》,计划从今年起启动第三次土壤普查,用4年时间对全省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进行“全面体检”。
据悉,第三次土壤普查将全面查明查清我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靠支撑。
普查对象为全省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普查内容包括土壤性状普查、土壤类型普查、土壤立地条件普查、土壤利用情况普查、土壤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构建、土壤质量状况分析等内容,查清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及其退化与障碍状况,摸清特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量、典型区域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
按照普查“时间表”,2022年,我省在天门开展普查试点;2023-2024年,在全省全面开展普查。2025年,进行成果汇总、验收、总结,建成省级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省耕地质量报告和全省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
目前,我省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已成立,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我省正在完善省级实施方案,组建省级技术专家组、外业调查采样专业队伍。
此前,国务院已印发通知,在全国启动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此次土壤普查距第二次土壤普查已有43年。
时隔43年,再摸土壤“家底”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藏粮于地”有赖于健康肥沃高质量的土壤。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后简称“三普”),距离“二普”开启的时间1979年,已经时隔43年。43年没有“体检”的土壤,成分有哪些变化,对我国未来的生产生活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粮食翻了一番,土壤仍未“体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
“一普”始于1958年,毛泽东批转原农业部《关于土壤普查鉴定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围绕摸清耕地土壤资源,总结农民群众鉴别、利用和改良土壤的经验,开展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此次普查于1960年完成,形成了耕地资源分布、土壤肥力、土壤改良概图等成果,为后来的农田基本建设、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普”结束19年后的1979年,“二普”正式启动。这次普查,全国动用科技人员20余万人,到1984年底完成主体工作,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基本性状等,建立了我国土壤分类系统,摸清了中低产田的比例、分布以及主要障碍类型,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开垦、中低产田改造、科学施肥、农业区划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前两次全国范围的土壤普查,有力地支撑了我国近半个世纪的粮食持续增产,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难题。
如今,距离“二普”已有43年,这恰是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时期。
1979年,全国粮食产量为6642亿斤,2021年为13657亿斤,翻了一番。然而,另一个事实也不容忽视:土地,尤其是耕地,一直处于极限、透支利用的状态。
“缺乏更全面、更完善的土壤数据,导致土壤‘家底’不清、危害程度不明,难以支撑未来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省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吴祖云表示,“三普”的推进,将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最为详细和科学的依据,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衔接已有成果,现代信息化技术“上场”
在“二普”中,我省以人海战术,出动9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30多万干部群众,取得1479.3万个调查分析数据,查清14个土类、32个亚类、138个土属、455个土种,形成湖北土壤、湖北土种志、专业土壤集、成果应用集、调查研究报告集等文字、图件、实物、音像资料。
“这次土壤普查,我省查清了土壤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初步查明了影响我省农业生产的土壤障碍因素,为我省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因土种植、因土改良、因土施肥。”省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胜强介绍,“二普”之后,湖北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配方施肥,重点解决施用磷肥问题;针对局部施用石灰过量导致土壤变碱的问题,及时停施石灰;此外,水利方面的三峡工程论证、医疗方面的地方病研究、环境保护方面的土壤背景值调查以及土地管理工作等,都用到了土壤普查的资料。“二普”的相关成果,至今仍在耕地质量保护与管理、土壤污染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很好应用。
记者获悉,第三次土壤普查,将衔接“二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业普查、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等相关成果,全面摸清土壤“家底”。
李胜强介绍,“三普”将综合使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模型模拟技术、现代检测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不同于“二普”时各地标准不统一、技术手段相对不足,“三普”采用全国统一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外业调查采样点位、统一测试化验专业机构,进行全程智能化普查管理、标准规范化操作,规范测试指标与方法,构建“一点一码”统一质控体系,科学、规范、高效推进普查工作。
天门率先试点,为全省探路
天门是农业大市、鱼米之乡,全市耕地167534.93公顷。
作为“三普”试点市,天门市将坚持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性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化验相结合、土壤表层采样与重点剖面采集相结合、摸清土壤障碍因素与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相结合,力争2022年实现对全市耕地、园地、林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
据天门市“三普办”介绍,土壤性状普查将通过样品采集和测试,普查土壤颜色、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养分状况等物理、化学指标,以及满足水稻、小麦、蔬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硼、锌、铜、铁、锰、硫、硅等元素,在典型区域普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土壤生物学指标。土壤类型普查将以“二普”成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踏勘、剖面观察等方式核实与补充完善土壤类型,同时普查土壤剖面中沙漏、砾石、黏磐、砂姜、白浆等障碍类型、分布层次等。土壤立地条件普查,重点普查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土壤利用情况普查,重点普查基础设施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灌排设施情况、植物生长及作物产量水平等基础信息,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
“通过天门的试点,检验和完善‘三普’工作流程、技术规程和方法,探索运行机制,总结工作经验,为我省全面推开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力争我省试点工作和土壤普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吴祖云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