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吃鱼有什么好处 吃鱼需要注意什么
秋天是吃鱼的好季节,经过春夏的觅食,此时的鱼正好肉厚体肥。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秋天吃鱼有哪些好处,以及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有用的帮助。
秋天吃鱼的3大好处
1、延缓大脑衰老
鱼肉中脂肪含量较少,且所含的脂肪比其他肉类都要优秀,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
尤其是被称为“脑黄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在海产的鱼类和贝类中含量最多,而这种脂肪酸在家禽、家畜中含量很少。
其中,“脑黄金”DHA是大脑和脑神经的重要营养成分,这种物质有助提高大脑的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还能防止脑细胞退化,延缓大脑的衰老。
2007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研究发现,每周食用3~4份包括鱼类在内的海鲜食品(约340克),可以显著提高出生后婴儿的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动能力。
2、保护心血管健康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鱼肉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其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适合人体需要,是人类摄入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
此外,鱼肉尤其是深海鱼,富含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了EPA、DHA等,它们能增加血液中“好胆固醇”水平,降低“坏胆固醇”含量,使其称为心血管的“保护神”,秋天食用再适合不过了。
3、预防肠癌
最值得称道的是,常吃鱼肉还能预防肠癌。
法国国际癌症研究署领导开展了一项国际联合研究,研究人员在跟踪15年间欧洲47.6万人的饮食状况后,发现常年多吃鱼的人患肠癌的风险,比少吃或不吃者少12%。
当然了,这也并不意味着鱼肉吃得越多越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人每周吃鱼280~525克。吃鱼种类尽量多些,新鲜的鱼最好蒸着吃。
Tips:富含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的鱼,主要是深海油性鱼,如鲑鱼(三文鱼)、鲱鱼、沙丁鱼、鳟鱼、鲭鱼、秋刀鱼等。
注意事项
1、少吃鱼生
鱼生因其绝佳的口感,让很多人欲罢不能。然而,这美味中却藏着个“致命杀机”——寄生虫。
你别以为加点醋、酒、芥末等调料,就能杀死寄生虫,它可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淡水鱼(包括鲤鱼、草鱼、大头鱼等)中,常携带有肝吸虫活囊蚴。吃此类淡水鱼的生鱼片,就可能患上肝吸虫病。
最可怕的是,在感染早、中期,肝吸虫病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往往已到了疾病晚期。
这样一来,就会发展成胆管炎、胆结石、肝硬化甚至肝癌,或是破坏胆管,多年后悄然致癌,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淡水鱼生中有寄生虫,那我吃深海鱼生总可以了吧?
你要是也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拿三文鱼为例,它就属于深海鱼,但很可能会有异尖线虫寄生。
这种寄生虫幼虫长约1~3厘米,一旦感染,即可能破坏胃黏膜,引起炎症、水肿等损害,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严重的甚至有性命之虞。
因此,不管你是“淡水鱼生”拥趸者,还是“海鱼鱼生”爱好者,它们都有很大的几率使人感染寄生虫。有人甚至只吃了一口,就不幸中招了。
在此劝诫大家,千万别抱着侥幸心态去尝试!
另外,跟大家科普个“热知识”:寄生虫在90℃的水中,5分钟即可死亡,而且烹饪时间越长,寄生虫存活的机会越小,对人体来说就越安全。
所以说,吃鱼最好煮熟煮透再吃!
2、不吃鱼胆
坊间传言,鱼胆可以清热明目,治疗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和眼病。
因此,不少“爱养生”的朋友,明知道鱼胆既苦又难吃,也心甘情愿往下吞。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做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我们平时常吃的鱼,如鲤鱼、草鱼(鲩鱼)、鲫鱼、青鱼、团头鲂(武昌鱼)、鲢鱼、鲮鱼、鳙鱼(大头)等,它们的鱼胆都有毒,且高温也无法破坏毒性,这可比寄生虫可怕多了!
中毒后,轻则让人恶心、呕吐、拉肚子,重则会导致肝肾损伤、急性肾衰竭、肝坏死、心绞痛,最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最可怕的是,只需2.5克胆汁,就能让一个成年人中毒甚至丧命。一般来说,一条1~2公斤的鱼,胆汁就够这个量了!
所以,在杀鱼时应及时去除鱼胆。若不小心弄破了鱼胆,应立即用水或40度米酒把鱼肉擦洗一下,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另外,在饭桌上吃鱼时,一旦尝到苦味,切记一定要吐掉,并去漱漱口。
3、少碰重金属超标的鱼
一般来说,个头过大的鱼或大型食肉鱼中,可能积聚着更多的重金属。
在同种类的鱼中,个头过大的鱼一般年龄也愈大,吃起来既没那么鲜嫩,还可能富集更多有害物质。
而大型食肉鱼,一般处在食物链顶端,体内积蓄的重金属(如汞、铜、铅、镉)等有害物质也就越多。
像鲨鱼、旗鱼、剑鱼、鲭鱼王之类的大型食肉鱼,体内的汞含量通常比较高。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就不提倡孕妇、乳母、少儿食用。
当然,普通人也是少吃为好。(养生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