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大月的月份占几分之几
十二分之七
一年中大月的月份占十二分之七。
一年共有12个月,其中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共七个月份为月大,每月有31天,占总月份的十二分之七。
一年中30天的月份有:4月、6月、9月、11月。2月比较特殊,平年的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一年中历法分类
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约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
阴历,我国农历不属于此类,但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农历称之为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
阴阳历,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季为三月。孟月、仲月、季月分别指各季的第一、二、三月。
孟月,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仲月,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五、八、十一月。因处每季之中,故称。唐 钱起《过鸣皋隐者》诗:“仲月霁春雨,香风生药田。”《新唐书·礼乐志四》:“礼不祭墓,唐家 之制,春、秋仲月以使具卤簿衣冠巡陵。”宋 陆游《舍北摇落景物殊佳偶作》诗:“今年冬候晚,仲月始微霜。”明 何景明《甘露颂》:“皇嗣元载,仲月维冬。”《清史稿·高宗本纪》:“丙午,举行经筵。自是每季仲月举行一次,岁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