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戏子什么
优伶、俳优
戏子在古代称优伶、俳优。优伶:古汉语里优是男演员,伶是女演员。现在伶人或伶多指戏曲演员,有时中文里也会把外国传统戏剧演员称为“伶”。俳优: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俳优和相声之间不能简单的画上等号。二者确有相似之处,且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戏子的说法诞生于晋代。中国在汉代就出现了源自对狩猎活动模仿的角抵戏,在汉之前它被称为“蚩尤戏”。戏中演员头戴野兽面具,表演民间歌舞。戏中常出现的一个场面就是两个相抵角力,以强弱定胜负,故称“角抵戏”。 而后,两人相抵角力的表演单独出去,便成了后世的相扑、摔跤。
这一习俗直道宋代尤存,后来,蒙古人进入中原,开始种族灭绝式的“融合”汉民族,此后,汉民族的上古礼节、习俗基本被“融合”掉了,故此史学家常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倒是在日韩尚保留一部分中国古礼、古俗、古文化,比如相扑、能剧等等。
汉武帝打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辟导致西域胡人相继朝贡。史书记载,此后胡人曾进贡过两个杂技班子,自此,印度杂技传入中国,“角抵戏”中开始出现了杂技、魔术、音乐、舞蹈表演。这时,“角抵戏”有了“百戏”的名称。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坐天下时,太子降生后整天“哇哇”乱哭,怎么哄也不行。皇宫内外,上至娘娘千岁,下到宫娥太监,都为这事愁得吃不好睡不香。
李世民琢磨了半天,想了个哄孩子的法儿说:“把宫中会吹打的人叫来,叫他们吹打一阵子,也许会顶点事。”可他又一想,怕那么多人把孩子惊吓着,人少了又配不起套来,怎么办呢?几位娘娘见万岁左右为难,就自个承担起这吹吹打打的差事,又叫了几个公公(太监)来帮忙。
这一招儿还果真灵验,太子听到吹打声马上不哭了。李世民知道后龙颜大悦,下朝后就和娘娘们一起吹打拉唱哄着太子。可老这么吹打也不行,皇上还要朝会众臣、商议国家大事,娘娘们整天折腾也怪累得慌。李世民就传旨,把宫中的歌伎乐师集中起来,成立一个专门吹打玩哄太子不哭的班子。
意思是戏逗太子。所以叫唱戏的为“戏子”。
太子长大后,常听这么敲打吹拉觉得不新鲜了,就让人把前朝的人物和故事编成唱词,又找了些能唱会道的人来演唱,演唱时还要换上前朝人的衣裳。后来传到了老百姓那里,人们觉得有意思,又增添了些角色,就演唱起来。
这就是后来的戏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