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黄月英是谁的老婆

黄月英是谁的老婆

诸葛亮

黄月英,本名不详,也有传说名为黄阿丑、黄婉贞、黄硕等。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阳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

史称其长相丑陋,黄头发,黑皮肤,但才华却与诸葛亮相当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也对其进行了描述。外祖父为蔡讽,东汉末年将领蔡瑁之父;其父为黄承彦,三国时期荆襄名士;其母为蔡氏,蔡讽之女。黄月英与诸葛亮育有一子诸葛瞻,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人物生平

黄承彦是与高爽并列的沔南名士,他对尚居隆中的诸葛亮说:“我听说你正在择偶。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

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话,乡间有句谚语说:“莫学诸葛亮娶妻,正中了阿承的丑女儿。黄氏的姨母是当时刘表后妻蔡夫人,史书后文再无提及黄氏的下落。

巧鉴夫情

据传说,诸葛亮黄月英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 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古往今来,总有不少人替诸葛亮感到遗憾。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结婚后,诸葛亮突然发现岳父一家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岳父和刘表是连襟,当年,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也就是说,刘表现在不仅仅是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还是自己妻子的姨父,关系更进了一步。而在荆州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关于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相关推荐

  • 三国时期衣服特点是

    三国时期衣服特点是

    三国时期衣服特点,,服饰,圆领,内衣,三国,东吴,特征,组合,中国,二是,常见,三国时期的服饰的特点:其一是古怪的领子,一种突起的领子在三国陶俑类文物中常见。其二是窄衣裤子的大量出现,似乎圆领内衣比前朝更流行,在这个时期,平民服饰中圆领内衣越来越重要,交领的衣领和圆领内衣共同形成组合,也许是汉代三重衣的影响,从东汉末年到三国许多俑都会露出大面积的圆领内衣。帽子越来越小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三国时期服饰主要是汉朝服饰,但对汉朝服饰也做了一...

  • 美人计中孙权派谁向刘备提亲

    美人计中孙权派谁向刘备提亲

    美人计,历史故事,,慈云寺,震泽,太湖,东吴,四条,上有,老百姓,四角,吴江市,山门,使者孙权这桩美人计与越王勾践所设的美人计最为关键的区别,在于孙权不是将一位籍籍无名的民间女子作为钓饵,而是将自己金枝玉叶的妹妹用作工具。他就没有想到自己的母亲不情愿,吴太后得到消息后招来孙权劈头一顿臭骂。在太后看来,江山固然重要,女儿的前程和名节同样重要。她勃然大怒,斥责孙权:“既为荆州把怨构,你就该与周郎善敌良谋。将胞妹定巧计世间少有,岂不怕骂名儿万古...

  • 5尺4寸是多少米

    5尺4寸是多少米

    5尺4寸,米,,单位,身高,三国,伸展,各国,北魏,前边,男人,计算,是多少,1.8米因为1米=3尺,1尺等于10寸, 通过以上的单位换算可以得出: 五尺四寸=54寸,54寸÷30寸/米=1.8米。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

  • 姜维一计害三贤是哪三位

    姜维一计害三贤是哪三位

    姜维,,三国,甘谷,冀县,大胜,诡计,东南,喜欢,成都,蜀汉,魏国,姜维一计害三贤,其中“三贤”是邓艾,钟会和姜维。邓艾入成都后,姜维诈降钟会,并言艾欲谋害钟会。钟会调邓艾欲杀之,姜维又将此告艾。艾由其子邓忠保驾见钟会,忠进帐见帐内剑拔弩张,即用暗箭射死钟会。邓艾急回头,亦被姜维所杀。邓忠欲闯出重围未遂,战死,姜维亦呕血而亡。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

  • 新三国中赵云救阿斗是哪一集

    新三国中赵云救阿斗是哪一集

    新三国,赵云救阿斗,集数,,建兴,曹营,三国,益州,年在,小名,信任,定县,河北省正定县,六十五岁,第36集新三国赵云救阿斗是第36集,本剧描述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赤壁之后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篡魏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电视剧开头便以董卓进京为开始,历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继五丈原战役、高平陵之变完结,以最后一幕司马懿之死为结束。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去世后,刚继位的刘琮面对大举进攻得曹军,不是力战,而是投降。不愿投降曹操...

  • 张飞穿针的故事

    张飞穿针的故事

    张飞,穿针,,妇人,耐性,三国,使劲,针眼,阆中,县衙,根部,面露,便松,相传张飞曾拜在王养年门下学习武艺。王养年教张飞习武时,发现他刚烈勇猛,性格粗莽不羁。为了磨炼张飞的耐性,王养年天天让张飞练习穿绣花针刚开始时,张飞拿着绣花针不知如何下手,急得大眼瞪小眼。王养年知道后,便告诉张飞穿针前要留个心眼,眼神必须聚集在针眼上。经过一番教导,张飞便每天都独自坐在房里苦练,耐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后来张飞曾经在阆中担任县令一职,当时,有两位妇人在...

  • 董卓是不是曹操的手下

    董卓是不是曹操的手下

    董卓,曹操,,经济,三国,喜欢,转机,中原,权衡,梁国,平之,有什么,能力,不是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董卓是不是曹操的手下董卓不是曹操的手下。相反,曹操是董卓的下属。二者都是汉朝的臣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

  • 曹操怎么死的

    曹操怎么死的

    曹操,人物,,建安,经济,军三,恢复,疾病,有气,济南,稳健,评价,征为,病死的根据历史的记载,曹操应该是病死的。曹操在中年时期得了一种慢性病,从此有了头痛的疾病,最终在洛阳病死。华佗曾对他说过治疗这个疾病的方法,但是由于曹操多疑的性格,最终杀了华佗,自己也因为这个顽疾病死。对于曹操的死,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话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详细的研究。人物简介魏武帝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沛国谯县(...

  • 玄德是谁呀

    玄德是谁呀

    玄德,科普,,益州,三国,涿郡,能服,下痢,永安,进位,赤壁,救援,涿县,刘备玄德是三国中的刘备。刘备,字玄德,是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子,三国蜀汉开国之君,是一位政治家,也被后世称为“太祖”。刘备和公孙峻在少年时期就拜在卢植门下,后来参加了黄巾叛乱的镇压。在关羽和张飞的帮助下,他在北海救了孔融,在徐州救了陶谦。陶谦病死后,刘备把徐州交给了他。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 曹操生于哪个年代

    曹操生于哪个年代

    曹操出生的年代,,崛起,鸡鸣,沛国,辐射,建安,临漳,吉利,显示,国中,去日,东汉末年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生于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酷爱诗作,搞政治与搞创作系于一身,他的诗多数和他的政治生活密切关联,常常用诗歌来表达他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抒写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即使是那些咏史和写景之作,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雄...

  • “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

    “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

    临终一叹,人物,,三国,建安,南郡,威胁,六十四,需注意,婆婆妈妈,周景,位高,信任,周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写道,周瑜在临死时发出一声感叹:“既生瑜,何生亮?”所以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说到底,《三国演义》中间有很多罗贯中的自己创作成分,并不是真正的历史。那么真正历史中周瑜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就想一下,周瑜年纪轻轻就深得主公信任,位高权重统领三军。并且抱得美人归,已经达到人生高潮了为什么会去记恨一个诸葛亮呢?周瑜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6...

  • 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四大名著,作者,,三国,四大,英雄,民间,时代,政府,原因,水泊梁山,广为流传,传奇,《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四大名著的作者是:《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水浒传》《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