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有人认为发明者是伏羲,那是因为早在《春秋内事》就有“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的说法。但是在《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十二纪》这些书中,便看到了明显的节气记载。只不过,这些古籍中对于节气的记载并没有二十四节气这样全面,而是分别以侯、气、时、岁以及二分、二至、四立、雨水等节气的名称记载。颛顼历法与我们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历法并不一样,它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初一定为立春,每个月的长短也与今天不一样,据说12月是有36天的。但是,一年四季,一季三个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是从这时开始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独创的历法,现在已经申请了世界古文化遗产。可是,作为影响我们生活至深的二十四节气,却总让人好奇,因为有人说是伏羲发明了它,也有人认为是颛顼,还有人觉得应该是某个朝代,而不是单独的个人。
到底哪一个答案更接近真实呢?我们可以逐一来看看。那些认为是伏羲发明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占了很大一部分人群,而且如果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话,那这一历法距今天的时间也约有七千年左右了。
而人们之所以认为发明者是伏羲,那是因为早在《春秋内事》就有“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的说法。而且在《夏小正》这本古历书之前,也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历法,《夏小正》古历正是轩辕时代的产物,它距今已经有六千年。
后来,在《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十二纪》这些书中,便看到了明显的节气记载。只不过,这些古籍中对于节气的记载并没有二十四节气这样全面,而是分别以侯、气、时、岁以及二分、二至、四立、雨水等节气的名称记载。
这也就是说,如果非要将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人按在伏羲头上,明显有点牵强。或者说,哪怕是他第一个想到的节气划分历法,但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因为一直到了汉朝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全名。
那些认为二十四节气发明人为颛顼的,也有一定的依据。首先,在《古微书》中说:“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其次,颛顼这个人物就很特别,他为上古部落的五帝之一,为黄帝之孙。他当时废除了鸟官制,还建立了五官制,并根据当时的农业、生活创立了更实用的颛顼历法,将少昊的八卦历废除掉了。
但是,颛顼历法与我们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历法并不一样,它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初一定为立春,每个月的长短也与今天不一样,据说12月是有36天的。但是,一年四季,一季三个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是从这时开始的。
这也就是说,虽然颛顼的二十节气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时间不太一样,但却已经具备了二十四节气的现实。
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伏羲与颛顼都不是今天二十四节气的实际发明人,他们只能算是这个历法的研究参与者。而且,真正的二十四节气确实找不到真正的发明人,因为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古人不断总结与摸索,最终制定出来的一套相当科学的农业生产、生活的历法。最早的时间可推至夏朝,也就是距离现在三四千年的时代。
可以理解,当时在商朝的时候,古籍记载只有四个节气,这显然距离今天的二十四节气非常远。到了周朝,节气的个数多出一倍,变成了八个。后来,在秦汉时代二十四节气才真正变得全面,而汉朝则又将其写入了历法。如果要真的按发明时代,那汉代才是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时代。
不过,真正将二十四节气订进历法,并明确其节气的天文位置的人是一个叫邓平的人,当时他与同事们制定了《太初历》,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历法的一部分。当时,正是公元104年,他根据北斗的运行和二十八星宿的配合,就组成了这个历法以及当时的天象体系。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独创的历法,它自身有着非常严格的科学意味,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节气的严肃总结。而它之所以被称为节气,那是因为古人将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比如正月节为立春。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则被称为“气”,这就是一个月两个节、气的说法了,一年十二个月,刚好二十个节气。
再看看每个节气的含义,也是非常严肃且精炼的。一年四季分别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表示,被称为“四立”。而夏天、冬天则被称为“二至”,即夏至、冬至,这是一个季节的极致。春天与秋天又被合称为“二分”,它是一个季节的分界点,从春分开始,就变成了昼长夜短的模式,而从秋分开始,则变成了夜长昼短的模式。
剩下的节气也各有意义,雨水意味着雨量增加,这是一年当中降水的开始。惊蛰又特别形象,春雷将蛰伏于地下的动物惊醒。清明即为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明之意,从这个时候开始,天气慢慢变暖了。谷雨是比雨水更进一层的意思,人类作物在雨水的滋润下得到有利生长。
小满、芒种,表示着农作物在夏天开始逐渐变得成熟,通常小满代表了籽粒作物,小满的时候代表着成熟度还不足。而芒种是有芒作物的成熟期,比如小麦。当小麦成熟之后,夏种便又开始了,这是新的季节延续。
暑相连,是小暑、大暑和处暑,这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但它们有着层次的分别,小暑欲热未热,大暑最热,处暑则是炎热即将结束的开始。
白露、寒露、霜降,又是一个不同天气的转换,气温下降出现露水,气温更低则有了冷意,至霜降便是天气真正开始凉了,霜出现了。
后面便会是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如果说霜降为秋天的结束,那小雪就是冬天的开始。小雪、大雪只是下雪的程度,如同小寒、大寒,它就是天气寒冷的程度。
看看,简单的二十四个节气,它不但起源与确立过程复杂,其内涵也极有深意。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历史上光荣的一幕。
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我国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与国际通用的公历几乎一致,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干支历和公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干支历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它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自古迄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含义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方,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到达最北方,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