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和河西分别指哪里
河东在古代是指如今的山西省的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河西走廊,简称“河西”,位居中国西部地区,在甘肃省的西北部,北山—阿拉善高原以南,祁连山以北,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地处甘肃黄河以西而得名。
河东(HeDong)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尧舜禹时代的都城皆在河东。
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尚书》载“尧都平阳”,有“唐尧故地”之称。周朝时晋国的都城也在这一地区。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河东地区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中国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法显、隋代大儒王通(号文中子)、唐代诗人王勃、王翰、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卢纶、宋之问、温庭筠、柳宗元、白居易、司空图、元代大文豪元好问、元代杂剧家白朴、郑光祖、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初文学家傅山、近代文学家赵树理等,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多民族不断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通道地位和多民族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宝库。同时,也是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区域。
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路段,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是一句广泛流传的谚语,用来形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世事变化无常。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常泛滥,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一个以前在河西岸的村子,变到东岸去了。 所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胜似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