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死后谁继承王位?
曹叡
因为曹叡从小就有如此深的学识,就连他的父母都感到特别惊讶,所以他的祖父曹操对他喜爱有加,还经常带他去参加朝会宴席,跟那些大臣们并排坐在一起,他常常对曹叡夸赞有加,并且认为他有足够的能力可以继承他的家族基业。
曹叡(三国时期魏国第二位皇帝)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226年至239年在位)。字元仲,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黄初三年(222年),曹叡被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魏文帝病危,曹叡被立为皇太子,文帝死后曹叡在洛阳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魏明帝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魏国的朝政动荡。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但其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独揽大权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而曹休与曹真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继去世。四位辅政大臣仅剩陈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明帝的权力影响有限。通过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在此之后,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诏令能够有效实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现足以威胁皇权的权臣;甚至一些遭到群臣反对的决策也能独断专行。如前文提及的明帝女儿淑夭折,明帝欲亲自送灵,在司空陈群以及诸位大臣的反对与劝谏下,明帝不予理会依然坚持己见。
整理法律
魏明帝注重法理。他诏令设置律博士,改革汉法,制订新律。又下令删简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赎罪;减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魏明帝处理政事旷达严谨,善于纳谏,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上书他皆一一过目,毫无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