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皇帝没有昏君
教育制度、皇位竞争、限制宦官
清朝没有出现昏君的原因在于良好的皇子教育制度,在于激烈的皇位竞争,在于对宦官权利的限制。首先,清朝皇子的读书制度让他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确保每一位皇位继承人都具备丰富的学识。我们知道,自清太宗皇太极开始,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都非常注重教育,也都是学识渊博之士,如康熙、乾隆等,比之现代的很多博导也毫不逊色。
再次,清朝的皇位继承人非常激烈,如果你不是足够优秀之人,你根本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康熙朝的“九龙夺嫡”之争,有战功赫赫的大阿哥、有皇帝嫡子二阿哥、有“冷面王”之称的雍正、有贤名在外的八阿哥,还有战功彪炳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个个都是出类拔萃之人,放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是帝王人选。
最后,清朝对宦官进行了很大的限制,让太监祸国的事件在有清一代没有发生。清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出现宦官专权现象,特地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也就是说,太监最高只能到四品,与一般知府品级相同。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清朝出现像明朝王振和魏忠贤这样的暗黑宦官,也就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出现如朱祁镇和朱由校一样的昏君。
就皇帝这个职业来讲,清朝的皇帝都是敬业之辈,特别是康熙、雍正这样的工作狂,进一步推动了乾隆时期的爆炸式发展,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过亿的大关。
而且清朝后期的君主,虽比不上前几位那样英明,但从政方面来讲,也远胜于其他时期的后期君主,即没有出现吃喝玩乐之辈,也没有纵欲、昏庸无能之人。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继位君主中,个个都想尽办法试图挽救清朝于危难之间。道光皇帝为了节省开支,龙袍都一补再补,宫中几万人的用度一月仅开支20万两。就连皇后过生,都只是用打卤面待客。
咸丰皇帝继位后,对朝政进行制度改革、重用曾国藩等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治继位后,大力支持洋务运动以自强,而光绪继位后,更是主动削减皇权,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维新变法,搞君主立宪制。
然而后几位皇帝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签约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并不是没有努力抗争过,1841年,道光皇帝对英国宣战,1860年咸丰皇帝对英法联军宣战,1894年光绪对日本宣战,1900年慈禧对多国宣战,然而最终都以惨败收场。
想要判断清朝有没有昏君,先要确定昏君的定义,以及找出典型的昏君例子加以比较。众所周知,每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不是等闲之辈,甚至有很多王朝,开国君主就是整个朝代最耀眼的存在。
比如宋代的赵匡胤和明朝的朱元璋,两个人不但打下江山,而且为后世铺垫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发展框架。而后辈们也鲜有改革弊端的明君出现,导致了这两个王朝开端即是高峰,子孙们也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缝缝补补,甚至苟延残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