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游击词的作者是谁?
陈毅
在漫漫长征路上,人民的支援是战士们活下去的主要力量。正是因为有人民的支援和掩护,我军才赢得赣南游击战的胜利。恰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
陈毅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职业军人、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1年1月16日,腹痛加剧,发现患有肠癌。1972年去世,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临现场。逝世后,中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陈毅 - 生平介绍
1901年8月26日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少年时在成都读书,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春在重庆《新蜀报》任文艺副刊主笔,秋天到北京中法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下,从事工人、学生运动。
1926年初毕业后,参加领导了“三一八”爱国运动。8月被派往四川万县,推动川军响应北伐,11月调往重庆,参与沪州、顺庆(今四川南充)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
1927年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7月中旬,军校改编为张发奎掌握的第二方面军教导团,8月2日由武昌顺江东下,至九江,被张发奎缴械。陈毅布置应变工作后南下,在抚州赶上南昌起义部队,任七十三团的指导员。起义军失败后,与朱德等整顿余部,在江西、广东边界转战,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
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任师党代表。4月,与朱德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先后任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军 委书记,参与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1月,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闽西。2月,任第一纵队党代表,与纵队长林彪率部参加大柏地、攻打汀州等战斗。6月,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前委书记。会后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全面汇报红四军情况。在周恩来主持下,代中共中央起草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回红四军后,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制订古田会议决议。
1932年后,历任红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委等职,积极发展人民武装,参与领导反“围剿”。
1934年8月,指挥作战时负重伤。10月,第一方面军长征后,他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4月,根据遵义会议决议精神,与分局书记项英召开会议,确定长期坚持游击战争,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在敌人的分割、封锁和残酷的“清剿”中,在电台被毁与中共中央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他在赣粤边界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极其艰苦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