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指的是什么?
墓葬指的是什么?
墓葬即土葬,是中国汉族一直奉行的死者安葬方式。据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死者埋人地下以免被野兽吃掉,后来还一度将许多尸体埋入一个坑中。到新石器晚期,集体墓葬消失,一般都是单人掩埋或一男一女合葬。其时的墓葬比较简单,没有棺材,顶多只是用树皮等物将尸体简单包裹一下。
封埋之后,也无坟丘,并且上面也不种树,显然并不打算以后前来祭祀。直到西周中后期,中原地区才开始出现作为墓地标识的坟丘。并且因人们认为死人的魂灵居住在墓穴中,又在墓旁为死者灵魂建造“寝”,以供死者灵魂“饮食起居”。因为“寝”里的“生活档次”是按照死者生前的身份和地位布置的,故自此不同地位的人的墓葬开始显现出差别。
《庄子•天下》中言:“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并且随着厚葬之风的流行,一度出现活人陪葬的人殉现象。《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不过这种习俗在春秋时逐渐消失(但并未杜绝),而是以木俑或石俑代替真人。
汉代时,开始流行在墓前立石碑,放两个石狮子之类的。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墓志铭,即给死者做个小传并悼念一番,倒是给文人提供了一个赚钱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