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见知行是谁提出来的
荀子
《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百陷也。”
闻见知行的提出者是荀子。中国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的几个环节。荀子认为,学习当启始于“闻”,完成于“行”。提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意思是:君子作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荀子》
《荀子》一书,思想系统完备,精义屡见,虽然唐宋以后被排斥出儒家的主体“道统”谱系,但两千年来的实际影响则不绝如缕,其种种学说与现代社会价值颇有接契之处,也应视为元典。
《荀子》中大多数篇章并无真伪争议,《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成书较晚,梁启超指出:“杨倞将《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六篇降附于末,似有特识。《宥坐》以下五篇,文义肤浅。《大略》篇虽间有精语,然皆断片。故此六篇宜认为汉儒所杂录,非《荀子》之旧。其余二十六篇,有无窜乱或缺损,则尚待细勘也。”
《荀子·儒效篇》对儒家各个派系之学都有批评,唯独推崇子弓一派,认为其学说“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所以很多学者推测其学说应当出自子弓。但是对于“子弓”其人,学界也有二说: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冉雍(字仲弓),也有人认为是《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馯臂子弓,是楚人,传孔门之《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