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什么意思
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它通常分为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低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低马基雅维利主义易受他人意见影响,阐述事实时缺乏说服力。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愿意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他们更多地是说服别人。但这些结果也受到情境因素的调节。
狄德罗曾经给《百科全书》写了一个很短的词条“马基雅维利主义”,我们通过这个词条可以窥见马基雅维利对我们的真正意义。词条把马基雅维利主义——“令人憎恶的政治”——与马基雅维利本人明确地区分开。马基雅维利被描写成是一个博学的天才,一个有教养的文人。他写过一些出色的戏剧,痛恨美第奇家族的专制统治,凭借勇气挺过牢狱之灾,去世时已修炼成哲学家。
如果传言可信的话,“他说,宁可与苏格拉底、阿西比亚德、凯撒、庞培以及其他古代伟人一起待在地狱里,也不愿与基督教的创建者们一起待在天堂里。”这对于狄德罗显然是一幅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画面——至死不屈的现代异教徒,宁愿加入向往已久的古人行列,也不屑与宣扬顺从和迷信的步道士为伍。但是,狄德罗走得更远,他援引培根的名言:“我们应该感激马基雅维利以及与他类似的作家,因为他们公开且毫不掩饰地宣称或描述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位革新家发明了政治科学,把当代事物与古代历史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一个人只有在抛弃神话、充分发挥自己的批判才能的情况下,才能把政治和历史转化成两个密切相关的实验室,把经验的原材料转化成关于人类行为的可靠概括。
有这种看法的人当然不止狄德罗,其实很多人对马基雅维利的认识都主张把人和主义分开看。比如,休谟认为,马基雅维利是“伟大的天才”、有德之士、近代最好的历史史学家之一。他指出,马基雅维利生活在一个残酷、腐败和玩世不恭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使他陷入极度的悲观主义并提出一些很坏的建议。蒙田把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马基雅维利本人区分开来。他深受斯多葛派伦理学的影响,不能赞同宣扬撒谎、背叛、暗杀等行径的格言。但是,他在分析宗教政策时则完全追随马基雅维利,并且盛赞他是政治社会学的先驱。
在孟德斯鸠的《论罗马人的宗教政策》和主要作品《论法的精神》中,务实而讲究方法的马基雅维利替换了人们脑子里的邪恶下毒者形象,莎士比亚塑造的“热衷谋杀的马基雅维利”。实际上,孟德斯鸠采纳了斯宾诺莎等个别思想家早先提出的观点:真正的马基雅维利是个热爱自由的人,是写《李维论》的马基雅维利,而不是写《君主论》的马基雅维利。卢梭经常孟德斯鸠的拥趸,他在自己的著述中贯彻了对马基雅维利的这种评价。他指出,马基雅维利始终是一个共和主义者,是专制暴政的讽刺者,而不是为其辩护的理论家。“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善良的公民”。伏尔泰很喜欢把问题道德化,但他一直以欣赏的眼光研读马基雅维利的作品。他认为,马基雅维利是一个奇特的人,多才多艺的作家,像塔西佗一样对人性感到悲观,但又忍不住要倡导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