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楚庄王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楚庄王 ,芈姓,熊氏,名侣,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相传大禹把天下划为九州,铸了九鼎,成为天子的象征。据《左传·宣公三年》《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向王孙满询问起周鼎,王孙满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闻也。”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鼎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中国有很多的成语、词语都和鼎有关。如“一言九鼎”以鼎来突出诚信的重要;“大名鼎鼎”则形容人的盛名;“鼎力相助”则表示大力支持。
然而,在秦灭六国时,却并未得到九鼎。《史记·秦本纪》中载有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大鼎被风刮进江苏北部的泅水之中。还说秦始皇在东巡至泅水时,曾“斋戒祷词,欲出周鼎泅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而《括地志》中则说鼎被风刮到四川的鼎鼻山。此山就是因江水清澈能看到鼎鼻而得名。对此有人曾质疑九鼎的存在:如果九鼎中仅失一鼎,那其余的八鼎又到哪去了呢?况且什么风能刮走如此沉重的鼎?也许禹制九鼎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基本含义

问鼎中原,汉语成语,拼音是wèn dǐng zhōng yuán,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出自《左传》。

成语解释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成语出处

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七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成语典故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周武王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楚子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楚君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子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相关推荐

  • 工薪族想贷款买辆小车(卡罗拉或雷凌双擎),每天下班后兼

    工薪族想贷款买辆小车(卡罗拉或雷凌双擎),每天下班后兼

    小车,卡罗拉,兼职,贷款,牌照,你好,我是工薪族,想贷款买辆小车(卡罗拉或雷凌双擎),每天下班后兼职5小时跑滴滴,请问这样做划算吗?现在各地区的网约车新政已经出台了,不同地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得看你居住在哪里。比如在深圳的话,粤B牌照基本就没问题,轻轻松松就可以干,但是大部分都要求公户必须办理营运证,走正规程序,否则就是黑车,一旦抓住,处罚不轻啊,而且挣的钱也不是很多,不是很划算的,所以你可要想清楚啊,别为了一点小钱耽误了大事。...

  • 悬梁刺股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学习,打盹,大腿,苏秦,方法,理论,认知,冀州,江淮,河南洛阳,悬梁的主人公是孙敬,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分别是孙敬和苏秦,分别是东汉和战国时期。“悬梁刺股”汉语成语,成语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孙敬因为怕自己在读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就用绳子把头发跟房梁绑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利用疼痛来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而苏秦也跟孙敬一样,他为了在夜里发奋读书,一犯困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孙敬:汉朝著名政治家,纵横家,今衡...

  • 卓文君最后的结局

    卓文君最后的结局

    卓文君,最后的结局,,王孙,司马相如,蜀郡,成都,四大,喜欢,茂陵,财产,八百,白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着富足的生活。卓文君新寡,独居娘家之时,司马相如路过,以琴挑之,二人情投意合,因为相如处境困厄,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卓文君就和司马相如私奔了。司马相如带着卓文君去了家乡茂陵,但后来又回到了成都,二人在闹市中开了一家酒肆,卓文君当垆卖酒。后来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冷宫,她的母亲馆陶公主就请才名满...

  • 窃符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窃符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窃符救赵,主人公,,请求,公元前,军营,自杀,救援,无忌,魏国,作用,验证,平之,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信陵君,也就是魏无忌。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 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窃符救赵的故事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国土上分布着七个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分别是赵国、魏国、韩国、秦国、...

  •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

    四面楚歌,,四面,公元前,项羽,一阵阵,喝酒,八百,营里,发现,击后,泗水,项羽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西楚霸王项羽,英勇出众是秦末农民起义乱世天下中一等一的大神,和刘邦一同抵御秦代后,为了更好地角逐皇位,二人开始了楚汉之争。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虽于战争前期取得胜利,但因分封诸侯,内部矛盾重重,加以...

  • 母仪天下结局

    母仪天下结局

    母仪天下,,维护,机会,做的,描述,博爱,怀来,王莽,天下,皇后,封地,王昭君和历史上一样去和亲了,政君成了太皇太后,乐师为了保护政君舍身取义,阿瑶机关算尽还是回到了封地。阿媛和自己的儿子也遵照祖训去了封地,阿瑶的孙子当了皇帝,赵合德自杀了。电视剧《母仪天下》是由黄健中执导,袁立、黄维德、桑叶红、吴军忱、佟丽娅等明星主演的古装剧。该剧主要以西汉宫廷为背景,以历七朝的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王政君为主线,描述了封建社会西汉时期争权夺利的后宫生...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暗黄,五音,二中,千里,前路,酒钱,不识,高适,盛唐,贫贱,高适《别董大二首》【作者】高适 【朝代】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原文翻译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

  •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古人,,名字,泉村,古寨,平乐镇,安阳市,鹤壁市鹤山区,治理,旅游资源,洛阳市,国内,刘禅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刘禅是刘备与甘夫人的儿子,是刘备的长子,一共在位41年,蜀灭亡后,被封为安乐公。说...

  • 朝闻天下早上几点开播

    朝闻天下早上几点开播

    朝闻天下,,几点,频道,天气预报,元素,视觉,动画,图标,字幕,连线,民生,六点朝闻天下早上几点开播六点。《朝闻天下》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6年6月5日推出的大型早间新闻节目。节目以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主,社会民生新闻、天气出行资讯、文化体育资讯、时尚生活资讯为辅。节目于2006年6月5日起每天6:00-7:00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独播,7:00-8:3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并机直播。2012年4月16日起改为每天6...

  • 豫C是哪的车牌号

    豫C是哪的车牌号

    豫C,车牌号,,车牌,行政区,洛阳市,遗址,车辆,自治区,直辖市,故城,隋唐洛阳,东周,河南省洛阳市豫C是河南省洛阳市的车牌。通常车牌开头的第一个汉字是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简称,代表该车户口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比如“豫”就是河南的简称,车牌第一个字是“豫”的车是河南的。车牌的第二位是英文字母,代表该车户口所在的地级行政区。通常字母“A”代表省会城市,其余字母一般根据各地级行政区状况划分。其中,豫C是洛阳的车牌代号,豫C代表车辆是在河南(省份...

  •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人物,,平之,公元前,四路,勇士,高平,变换,纸上谈兵,秦国,主人公,的人,赵括纸上谈兵所讲述的主人公是赵括,是战国时期的人。赵括在小的时候熟读兵书,但是在战场上却缺乏很多的经验。在打仗的时候不懂得如何去随机应变,也不知道灵活的去变换,结果战败几乎全军覆没。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说的一句话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说的一句话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推荐,韩信,刘邦,王孙,淮安市,临淄,进食,信任,欺骗,淮阴县,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西汉建国功臣韩信。“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而“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也是萧何出的计策,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实际上说的是韩信。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军,他和萧何、张良并称“汉兴三杰”。可是,刘邦对韩信并不信任,韩信对刘邦也颇为不满。韩信在刘邦阵营里的成败,全是萧何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