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晚年是多少岁

40岁到49岁
古代的晚年是40岁到49岁,古人形容中年用不惑之年来表示。
在古代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以说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老年人的入老标准,也有着不同的规定。
古人年龄:
40岁(男)称之为不惑之年;50岁称之为知命之年、半;60岁称之为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内年;70岁称之为古稀、杖国之年;77岁称之为喜寿;80岁称之为杖朝之容年;88岁称之为米寿。
先秦时期:50岁
按照《礼记》的记载,人的一生,每十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到了50岁,基本就迈入了老年阶段。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耄虽有罪,不加刑;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
凡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礼记·内则》
先秦时期,年满50岁就享有了被赡养、照顾的权利,也拥有了受人尊敬的地位:50岁可以参与国家政事;60岁就可以随意指派后辈和年轻人做事;70岁就正式称为“老”,负有传授自己的学识与经验给下一代的责任;至于80岁以上直至百岁的老人有罪也不加刑,也不再担负社会的义务,可以安享晚年。
两汉时期:50岁
两汉为孝道社会,养老敬老是全社会提倡的风尚。汉代50岁以上就可以成为“三老”“尊年”。
民年五十以上……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汉书·高帝纪》
汉初,达到56岁就可以免除兵役。
汉代对于高龄老人的优抚待遇很高,汉初80岁以上的老人即可获赐王杖,免劳役赋税,政府定期赐粮食、酒肉、絮帛等。汉成帝建始年间,又将享受这种法定待遇的老人年龄降到了70岁。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1石、酒5斗、肉20斤;对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赐帛2匹。
补充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年龄标准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发达国家老年人年龄起点标准为65岁,而发展中国家的年龄起点标准为60岁。近些年网络上流传的所谓联合国人类年龄划分新标准,把18—65岁定义为青年人,66—79岁定义为中年人,80岁以上定义为老年人,是不足为信的。2016年联合国新浪官方微博就曾经就青年定义辟谣过,声明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介于15—24岁之间的群体。虽然联合国没有就老年人年龄标准做出专门的澄清,但是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全球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未来老年年龄标准有所调整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