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针走一大格是多少
5分钟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分针在钟表上每走一小格是1分钟,旋转角度为六度,每走一个数字(大格)为5分钟,旋转角度为30度。整个钟面为360度,上面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为30度;60个小格,每个小格为6度。分针速度:每分钟走1小格,每分钟走6度。时针速度:每分钟走十二分之一小格,每分钟走0.5度。
分针和秒针所走过的时间,相互是可以进行转化的,一般来说,小学数学中会涉及到关于钟表时间转化的相关知识。在那一课的内容中,学生会对钟表有更深的认识,会学习到如何读钟表上所显示的时间,并且会明白怎样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相差多少时间,这些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很有用的。有些小学生可能对于钟表问题十分头疼,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一般来说只需要多多练习就可以掌握了。
钟表的起源
时钟最早来源于日晷,它是利用在物体在一平面上影子的变化来计时,配合日晷的水钟则是最早的计时仪器,计算时间间隔的仪器也有许多种,包括最广为人知的沙漏。欧洲在1300年发明了擒纵器,后来也创作了第一个机械钟,可以利用像摆轮之类的振荡计时设备。发条驱动的时钟约在15世纪出现,钟表业约在15世纪至16世纪开始发展,1656年发明了摆钟。
有关钟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那就是
一、从大型钟向小型钟演变。
二、从小型钟向袋表过渡。
三、从袋表向腕表发展。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和当时的技术发明分不开的。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报时钟,钟的动力来源于用绳索悬挂重锤,利用地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制发条,使钟有了新的动力来源,也为钟的小型化创造了条件。
我国钟表工业的发展
从中国水运仪像台的发明到现在各国都在研制的原子钟这几百年的钟表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和钟表工匠用他们的聪明的智慧和不断的实践融合成了一座时间的隧道,同时也为我们勾勒了一条钟表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轨迹。 关于中国的钟表史,得从三干多年前说起,中国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与“日规”两种计时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到了铜器时代,计时器又有了新的发展,用青铜制的“漏壶”取代了“土圭”与“日规”。东汉元初四年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水运浑象”,此后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借鉴改进发明了“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至元明之时,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创制了“大明灯漏”与“五轮沙漏”,采用机机械结构,并增添盘、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的先进性便明显地显示出来,时间性电益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