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分为哪几个区
惠州分为惠城区、惠阳区
惠州分为惠城区、惠阳区,惠州是广东省地级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境内东江蜿蜒100多公里,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总面积11599平方公里,下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设有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8.00万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77.41亿元。
基本信息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北纬22°24′~23°57′,东经113°51′ ~115°28′之间,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市境东西相距152公里,南北相距128公里。东接汕尾市,南临南海,并与深圳市相连,西南接东莞市,西交广州市,北与韶关市、西北与河源市为邻。与周围6市政区界线846.49公里。市政府驻惠城区江北。
惠州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地下蕴藏有铁煤、钨、钛等30多种矿务。盛产稻谷、甘蔗、花生、荔枝、柑橙等。沿海出产优质食盐,山区富藏山珍野味。惠州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223.6公里,水产品种达640多种。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而且是客家人最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民众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为3830.58亿元,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099.2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559.59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4.8:40.7。民营经济增加值1684.62亿元,增长7.7%。2017年,惠州人均GDP为8020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9美元。
地理环境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属珠江三角洲东北、东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北纬22°24′-23°57′、东经113°51′-115°28′之间。市境东西相距152千米,南北相距128千米。东接汕尾市,南临南海,并与深圳市相连,西南接东莞市,西交广州市,北与韶关市、西北与河源市为邻。与周围6市政区界线846.49千米。市政府驻惠城区江北。
惠州市区处于粤东地区交通枢纽地带,有惠州—深圳、惠州—河源、惠州—广州高速公路连接外市;广(州)汕(头)公路,深(圳)汕(头)、潮(州)(东)莞、厦(门)深(圳)、广(州)河(源)高速公路及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均穿越惠州市境,市境各县(区)均通高速公路。惠州港通达国内外。
全市土地面积11346平方千米,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451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81.4千米,是广东省海洋大市之一。半岛与海湾相间,良港较多。岛屿罗列,有大小岛屿162个。
地质环境
惠州市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地层岩性多样,以花岗岩等岩浆岩为主,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发育。断裂构造的展布,以东北向为主,主要有罗浮山断裂带、紫金—博罗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岩性多样形成种类多样的土壤。变质岩类主要分布于莲花山大断裂带、紫金—博罗断裂带北部、罗浮山山麓部分,发育的土壤一般土层在1米以上,质地较细,黏粒含量较高,磷、钾养分较富。红色砂页岩主要分布在博罗、惠东等地,由不同粒径的砾石、砂、黏粒组成,土层一般浅薄。河流冲积物遍布各地,土层深厚,质地较均匀,黏粒含量和土壤养分较高,适应性广。海滨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惠东、惠阳等地,土壤土层深,养分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但含盐量高,有的还可能受酸、碱危害。
地形地貌
惠州市北依九连山,南临南海,为粤东平行岭谷的西南段,地貌类型复杂。地势北、东部高,中、西部低,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间,在丘陵、台地周围以及江河两岸有冲积阶地。其中,中低山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7.7%,丘陵占26%,台地占35%,平原阶地占31.3%。
北部和东部有天堂山、罗浮山、白云嶂和莲花山集结形成的中低山、丘陵,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的中低山。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惠东的莲花山海拔1336米,为全市第一高峰。
中部和西部主要为东江、西枝江及支流侵蚀、堆积形成的平原、台地或谷地,主要有惠州平原、杨村平原和西枝江谷地。
南部连南海,海岸线曲折多湾,全长281.4千米,属山地海岸类型,岬角、海湾相间排列,形成复杂的侵蚀—堆积基岩港湾海岸。在大亚湾黄鱼涌一带尚有红树林分布。海底地形特点是湾底呈槽形,底平、水深。
在龙门平陵、龙江、永汉及博罗公庄一带见喀斯特岩溶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