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粪便都排到哪里了
一般排至化粪池
俗称"大便"、"屎"、"便便"、"臭臭"、"㞎㞎"等,是人或动物的大肠排遗物,排出粪便,术语叫排遗,就是排除食物残渣滓的意思。粪便的四分之三是水分,其余四分之一是固体,固体物质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
一般城市的粪便都随冲洗水沿排水管道汇集至化粪池,停留87天或更长时间,灭活寄生虫卵、传染性致病菌和病毒等,由环卫清洁车定期清掏化粪池,将其运送至专门的处理场作进一步处理处置。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专门处理场采用的处理技术也不尽相同。
城市粪便处理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一、选择污水处理系统为主要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许多人对城市粪便的处理寄希望于下水道的普及和污水处理厂的兴建。但是根据对近20年以来数据分析,城市下水道的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并未以期望的速度快速提高(如1978~1990年下水道普及率只提高了13个百分点,1989~1994年6年污水处理率只提高了5个百分点)。
按照1987~1994年统计数据分析,全国粪便清运量不是随着下水道普及率提高而下降,而是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虽然这种显著正相关可能仅仅是这一独特发展阶段的统计表象,但至少说明了将城市粪便的处理完全寄望于下水道普及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这在短时期内是不现实的。
二、选择粪便净化处理为主要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若将城市粪便完全作为废物处理,则因粪便处理厂投资较大(一座100t/d处理能力的粪便处理厂以1992年不变价格计算投资至少在500万元以上)和运转费用较高,对于中小城市从经济承受能力和投资使用效益上短期是不现实的。对于特大和大城市,在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可能实现完全由粪便处理厂处理所有收集的粪便。
日本60年代虽然经济腾飞,但因当时下水设施基础太差(下水道人口普及率不足10%),日本财政支出只能保证下水道普及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故日本近40年来选择了费用相对低廉的粪便净化处理和下水道结合的发展战略。但粪便净化处理系统基建投资累计至少150亿美元以上。
三、城市粪便可持续农业利用的战略选择
中国庞大的粪便清运基数和持续增长的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必须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符合中国国情的粪便最终出路。开发城市粪便的可持续农业利用,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的粪便处理处置发展战略的自身需求和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