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谁设计的?
赵冬日、张镈等
赵冬日
赵冬日,高级建筑师。奉天(今辽宁)彰武人。194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建筑系。曾任东北大学工学院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建设局副处长、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总工程师、市建筑设计院总建设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第三、五届理事。
张镈
张镈(1911.4~1999.7.1),男,中国著名建筑师,一级工程师。祖籍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宫进行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1951年3月从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1995年退休,聘为院顾问总建筑师。在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的熏陶指导下,张镈先生逐渐成为基泰的技术支柱,出色的完成了100余项大中型设计任务,如先农坛体育场、香港荃湾电影院等。
人民大会堂的定稿过程
1958年8月,为庆祝建国1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十座公共建筑,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知的“十大建筑”,而人民大会堂就是其中之一。
很快,各大建筑的设计工作也被提上日程,仅用一个多月,也就是1958年9月15日,大会堂的第一稿方案就完成了,之后为了便于选择,大会堂有接连设计出了五稿方案,但这五稿方案中间都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到了10月6日,第六稿方案也很快被设计了出来,并很快送到了国务院请周总理来审定。
周总理听取汇报并认真审视各个图案后说:“大会堂要看得好,听得好,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周总理说的同时,就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马蹄形”的图案,然后用商量的口气说道:“你们研究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一些?”
设计人员根据周总理的意见,很快设计出了第七稿草案。第七稿完成之后,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万里征得周总理同意,从中选出了比较有特点的方案,制成照片,发往全国27个省市区进一步征求意见。在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后,又设计了新的方案。
10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设计院,周总理连夜由外地返回北京后,将立即审查新的大会堂设计方案。
送来审查的方案有三份:
一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党总支书记刘小石代表清华大学设计的方案;
二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张铸等人设计的方案。
三是北京市规划局赵冬日等人设计的方案。
周总理仔细审看了三个方案的所有平面图和透视图,并详细询问了有关设计的细节问题。最后,他问万里,北京市委有什么意见?
万里说:“北京市委及刘仁同志认为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好一些。”
周总理再次审视方案,并与其它方案反复比较,并征求了在场人员的意见后,拍板定下方案。至此大会堂的建设工作也开始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