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相当于现代的什么部门

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除了三省六部还有一个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亦袭此名,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
刑部尚书虽然不属于宰相级别的大臣,但也是朝廷中的重要官职,所谓刑部尚书,就是管理刑法的官员。一般来说,刑法案件审理都由大理寺或刑部来主持,不过,大理寺在品级上却远远不及刑部。大理寺丞只负责案件的审理,它并没有指挥调动刑部兵卫的权利。刑部在案件审理上面有主导的作用,而大理寺仅仅只是执行机构。
大理寺为审判机关,它并不属于刑部直接管辖,而是中央的直辖机构。刑部虽然有审理案件的职责,但具体的审判过程依然需要大理寺丞来完成。
刑部尚书作为六部官员之一,他有面奏皇帝的权力,而大理寺丞却没有。隋文帝刚刚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时候,刑部尚书就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在隋唐两代,刑部尚书的权力很大,它几乎相当于副宰相的地位,可以说就是尚书仆射的辅助性官员。这样的官吏,是有机会进入尚书台的,而唐朝后期三省的许多宰相,也都曾担任过刑部尚书的职务。
清朝虽然也保留了六部的官阶,但实际上依然和明朝无二,雍正以后,司法权都掌握在了皇帝一人手里。皇帝想要给某个大臣定罪,根本不需要和刑部尚书打招呼,他直接会下发到军机处,然后由军机处传到大理寺手里。在清代,大理寺丞和左都御史有审判犯人的职责,而作为朝廷从一品的重臣刑部尚书,却完全成为了摆设。直到犯人审理结束后,刑部尚书才负责善后的事宜。
在“家天下”的帝制时代,皇帝金口玉言,言出法随。但在相对开明的大明期,具体的司法审判还是很讲究程序的,皇帝不能随便干涉刑部办案。而且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就强调“不能让锦衣卫审判案件,大小案件都要由刑部处理”。有此祖训,随后的几位皇帝碰到较真的官员,还真没办法。像“大兴知县坐挞乐舞生”这类普通案子,按理是由刑部办理的,锦衣卫不得干涉,皇帝本可乐个自在。但万历偏不信这个邪,非要将“行政干预司法”进行到底。一起典型小题大做的事,开启的却是影响深远的恶劣先例:皇帝用私人警察去干涉司法!
作为私人警察,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他们除了侍卫、仪仗外,还有监视百官搞“廉政建设”、侦缉情报维护国家安全、处理皇帝亲自交付的大案要案等职能,可以自行侦缉、逮捕人犯。但随着职权无限制的扩张,锦衣卫不仅不能维护国体皇权,反而冲击了政体的结构,损害了制度的秩序,最后危及的还是皇帝的自身利益。
万历在位48年,除了少年时期曾励精图治,支持张居正变法外,大半时间都怠于临朝、醉梦行乐,而且荒诞不羁。到了后期,国家法制和政体都已紊乱不堪,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凌驾于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之上,从此无人能与之相匹。“缇骑四出”,特务横行,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感朝不保夕,以致党争不断、冤狱累累、外患不已、内乱丛生。
百官、民众和军队都与皇帝离心离德——谁愿意跟不讲规矩的人玩?随着这一次“司法独立”的终结,大明帝国这列驶向深渊的火车突然提速了,又折腾了57年之后,终于消失在历史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