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里的麻雀打一歇后语
见过几回大风浪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洞庭湖里的麻雀——见过几回大风浪,比喻见过世面的人。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歇后语的性质
歇后语是指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熟语,前一部分是比较显豁的意象,后一部分则对前一部分做深入的、进一步的解释,如“骑驴子看唱本——走着瞧”、“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刘叔新指出:“歇后语的‘歇后’,表明这种固定语在构造上的特点。前头一个比喻性的或含蓄的说法,像谜面一样,真意隐藏着而不清楚;歇下来停顿一会儿之后,后头接着才有一个真意的说法,像是谜底。”反映出对歇后语本意理解的不同。
歇后语在韵律上前后两部分通常会有所停顿,停顿的作用相当于“是”、“等于”。但在语用时前一部分往往可以独立运用,后一部分隐去不说(故称为“歇后”,“歇”即“略”也),熟悉歇后语的听者(即具备文化背景者)即可意会,当然亦可以前后两部分一起使用。
歇后最初是一种修辞手法,将成语或其他定型的语言格式略去后面的部分,如“高抬贵手”说成“高抬贵”,“下马威风”说成“下马威”,隋代侯白在《启颜录》里就记载了“雁门紫塞”作“雁门紫”的故事,应该是类似文人的文字游戏(这种截取字词的修辞手法现在还见诸报章*),后来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个别歇后语实际上也运用了截取的手法,如“礼义廉——无耻”。
歇后语还有多种别称,如半截话、缩脚语、解后语、譬解语或俏皮话,各地方言也有不同的称说,如东北的“俏皮嗑”,四川的“言子”,山东的“坎子”,山西的“洋话”,不一而足。本节主要讨论共同语中的歇后语,但其实方言中也有精彩纷呈的特色歇后语,也可能进入共同语(如“萝卜干加盐——外咸(行)”是吴语的歇后语;“矮子过河——安心”“安”谐音“淹”,可能也有方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