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意思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的意思是心地慈善,掌管不了兵权;仁义好施,掌不得财权。该句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自古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施生虽是好人,却是为仁不富,家事也渐渐消乏不如前了。我的人家都做在会稽地面,到彼攀个高门,这些田产也有个依靠。”
太过仗义的人,重朋友而轻财务,让这样的人掌管财权,结果可想而知。商场如战场,经商的时候如果太过讲义气,那是很难挣到钱的。这句话并非是奉行无奸不商,这样的商人也走不远。
义不掌财,真正的意思是仗义疏财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不能意气用事。真正做大事,挣大钱的人都是要有责任感,讲信誉,讲义气的。比如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顾及国家大义,为国家仗义疏财,最终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红顶商人。
很多人会说,你看刘备是一个很仁慈的人,而且兵带的也很好,其实这是《三国演义》看多了,真正鞭打督邮的是刘备,参与衣带诏要反曹操的还是刘备,其实刘备和曹操差不多,只不过刘备能够打着比曹操更不要脸的旗号,才逐渐壮大。
真正掌兵厉害的,比如曹操,那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气魄;那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那是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打败敌人,上他们的老婆孩。掌兵,执掌兵权,领兵打仗,将也。
而兵家之争,只有一个目的:赢得胜利。 用数量、力量、勇气、谋略等等一切手段去赢得胜利。要赢就必须争。
在万历年间,文士杨素总结古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经验之谈,在加注《增广贤文》时,增补为六句话:
仁不行商、义不守财;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监国。
这就很明显地进行了职能领域的区分。前两句说行商,中间两句说当官,后面两句说将相。至于为什么变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很明显是民间对杨素的这六句又进行了再加工。
对于老百姓来说,“监国”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无益,因此删掉不讲。而“行商”,虽然在“士农工商”中排名最末,但是在民间自发的商品交易是普遍的,虽然有大商人的为富不仁,但也有小商人的诚信为本,所以估计很多人也不爱听,因此不提也罢。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是最早定型并被《增广贤文》收录的,自然有其民间理论基础,在去除杨素对这一谚语的文人化处理之后(保留了老百姓认可的新增“情不立事,善不为官”),这一俗语就正式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把“立威”改成“立事”,“居官”改成“为官”,一是更贴合百姓生活,二是更加口语化。
只有流俗的,老百姓认可的才能真正成为谚语,流传下去。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白话短篇小说集。该书完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民间宗教宝卷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
该作品集中许多作品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其中描写爱情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和对真诚爱情的专一、忠诚,以及他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斗争。另外,也有一些作品表现了下层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