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ml一杯米多少克
128克
160ml一杯米是128克,大米的密度是800g/m,质量等于密度乘体积,大米主要含有的是淀粉,是中国南方人民的主食,中国培育水稻的历史悠久,并且还将水稻传播到了国外,杂交水稻的出现更是使水稻产量变高,解决了粮食危机。
大米,亦称稻米,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食物。大米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主要食品。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质7%-8%,脂肪1.3%-1. 8%,并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米谷蛋白,其次是米胶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和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都比小麦、大麦、小米、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类蛋白质中较高的一种。
因此,食用大米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大米蛋白质中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较少,所以不是一种完全蛋白质,其营养价值比不上动物蛋白质。但在午餐和晚餐时食用大米,较面食而言更有利于人们减肥。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一般食用大米作为主食,而在北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杂交水稻并非袁隆平的首创,在袁隆平育成三系杂交稻之前10年的1963年,就有美国学者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亚实现了杂交水稻,5年后,日本学者也育成了杂交水稻。但这些成功的案例,却存在种种天然的缺陷,无法规模化推广,因此先后被各国的科学家和研究所放弃。
彼时的袁隆平,以湖南省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身份,踏上了一条被认为没有前景的路。
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而杂交需要不同品种、不同植株之间授粉。突破水稻杂交技术的第一个难点,找到雄性不育株,这种天然存在“缺陷”的植株,恰恰是杂交得以实现的前提。
1964年,袁隆平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的学生、湖南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邓华凤回忆,袁隆平每月会到田里指导学生,给他们上课,他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袁隆平为他们讲解光敏核不育基因和广亲和材料的发现及意义。
邓华凤跟随袁隆平学习时,已是上世纪80年代,袁隆平的三系杂交技术已经成熟,并推广了10多年。三系杂交技术使水稻产量提升了20%,但此后一直难以继续提升。新的两系法仍在探索中,刚刚从安江农业学校毕业的邓华凤,在选择研究方向时,选择了更难的两系法。邓华凤说,那时候,他刚刚中专毕业,既无材料,也无经验,但袁隆平挑战世界难题的精神影响了他,让他选择了难度更高、创新性更强的两系法。
从1960年踏入杂交水稻领域,到2021年去世,60多年中,袁隆平把原本被认定为没有前途的杂交水稻技术,变成了影响世界的科研体系。
曾和袁隆平多次交往的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讲述了一段故事,在某次开会时,袁隆平告诉他,杂交稻最早制种的时候,只有几公斤产品,这让很多人觉得是一个笑话,一亩地几公斤,能干什么呢?然而,60多年来,从三系杂交稻,到两系杂交稻,再到超级稻,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