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熊虫怕岩浆吗
害怕
水熊虫是害怕岩浆的,岩浆可以轻松的消灭水熊虫。原因也十分简单,科学家研究发现水熊虫在零下272℃和151℃的条件下均可存活2分钟,也就是说151℃是水熊虫可以忍受的极限高温。而岩浆的温度一般都是在900-1200℃之间,最高还可以达到1400℃,这样的高温可以将水熊虫瞬间消灭,真的就是连渣也不会剩了。除了这样的极限温度差以外,水熊虫还能耐受高达最深海底压力6倍的压力,另外就算是暴露在真空和辐射下依然可以存活10天。有的科学家甚至还认为水熊虫即使是在小行星撞击、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等情况中依然可以存活下来,当然这并没有得到验证,但是这也可以侧面说明水熊虫的确有着很强的生存能力。
水熊体型极小,只有50微米到1.4毫米,依靠放大工具才能观察清楚。之所以人类给它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们的外观看起来很像熊,它们具有四对短粗的四肢,四肢的末端还有爪子,如果你能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动作就可以看到,它们好几秒钟才能动一下,行动非常缓慢,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萌萌哒的生物,生命力却顽强到了可怕的地步
自从人类在非常极端的生态环境下发现了水熊虫以后,就一直在研究水熊虫的生命极限是什么。于是科学家们把它放到缺氧的环境中,它生存下来了;把它放到冰箱里边冻上一个星期甚至好几十年,它又生存下来了;用刚刚烧开的开水去烫它,它还是不死。科学家还把水熊虫给带到了真空环境的太空之上,这里缺氧又寒冷,这样它总能生存了吧,结果没想到水熊虫不但在太空中生存了下来,还繁衍了不少小水熊虫,就好像是在跟想要试图杀死它的科学家们较劲一样。
水熊也称水熊虫(Water Bear),人称小美,是对缓步动物门(Tardigrata)生物的俗称,有记录的约有9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水熊体型极小,最小只有50微米,而最大的则有1.4毫米,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身体表层覆盖着一层水膜,该水膜用于避免身体干燥,同时可呼吸水膜中的氧气。
1785年米勒(O.F.Müller)对这种动物作了深入的观察。他尝试将缓步动物归入动物演化树中并且把它归入壁虱属(Tick species)。米勒所使用的学名Acarus ursellus被林奈(Linnaeus)写到了他的《自然分类》中。
1834年舒尔策发现了有名的Macrobiotus bufelandi。该名字来源于柏林医生Hufeland,他著了一本有关长寿术(德语:Makrobiotik)的书叫《延年益寿之艺术》。相对于斯巴兰扎尼的“复活”,舒尔策认为缓步动物在缺水后再次接触到水时,是“苏醒”过来了。但他的看法并不是得到很多的认同。
他同时代的爱亨伯格则认为,缺水时,缓步动物能分泌一种物质,在里面缓步动物不但能度过困难时期,而且能繁衍后代。数年后“醒过来”的只是它的后代。更有人认为那是一种自然发生(generatio spontan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