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息是多久?
两三秒
一息就是一个呼吸,两三秒的时间。一息是四至或五至,相当于70至80次一分钟,一呼一吸谓之息,用一呼一吸作为计算脉率至数的时间单位。一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法海遗珠》卷二:调匀八十一息。主要有以下几种意义:汉语一呼一吸;形容时间短促;暂停,稍歇,一口气息。
古代时间的表达
一息是多久(关于古代时间的划分详解)
一刻钟 : 十五分钟。半个时辰 : 一小时。
一个时辰 : 两小时。一息 : 约6.4秒。
一壶酒的时间:一个时辰——约两小时。
一餐饭的时间:半个时辰——约一小时。(古人讲究细嚼慢咽,忌狼吞虎咽。)
一炷香的时间:两刻钟——约三十分钟。
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约十五分钟。
古人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
日晷
日晷,是一种是利用太阳光线投射到物体上形成的影子来量定时间的工具,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钟表,看上去就是一个放大号的表盘,指针是晷柱的影子,驱动力是地球的自转。
这件东西现在看上去也相当的高级,是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
历史上关于日晷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书》,《汉书》里有专门的《日晷书》34卷。虽然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书》,但是古代日晷实际使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在《周礼·春官》中记载:
“冯相一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在《周礼》的讲述里,说明中国古代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基本上已经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了。而且日晷不只可以单日计时,还可以记录节气和季度。
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古代的一息是多长时间)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日晷
那个时候,每一个时辰的名称和我们现在几点几点的说法不一样,它是根据当时人们的作息规律来命名的。
西晋人杜预在《左传》的注释中说,三国以前半夜11点到凌晨1点叫做“夜半”;再过两个时辰,天亮之前公鸡报晓,叫做“鸡鸣”;黎明时分叫做“平旦”;太阳升起的时刻叫做“日出”;吃早饭的时候叫“早食”或者“朝食”。
那个时候的老百姓们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食”就是他们吃第一顿饭的时间,第二顿饭就到临傍晚了,叫做“夕食”。
中午的时间叫“隅中”;太阳升到最高,正头顶的当口叫“日中”,是一日之正午;傍晚太阳偏西叫做“日昳”;太阳下山叫做“日入”。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黄昏,在古时只是指代日落后天色昏昏黄黄的那一段时间,并不指整个夜晚。
李商隐在《登乐游原》里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说的就是这样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