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之东象征着什么
善与恶之间的斗争
《伊甸之东》象征着善与恶之间的斗争。《伊甸之东》即圣经中伊甸园的东面,《伊甸之东》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的一部力作。描写了两个移民家族从美国南北战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命运,运用象征和写实交融的手法,描绘了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小说中查尔斯因为妒忌父亲对亚当的爱而要杀死亚当,亚当的儿子迦尔也因为妒忌父亲对弟弟阿伦的爱而害死了弟弟。
阿布拉与卡西的共同点
社会环境:阿布拉与卡西的儿子几乎同龄,她和卡西出生、成长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两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大的变化,都处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父权社会之中。正是由于阿布拉与卡西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影响二人的命运走向的社会因素也必然存在相同之处。
外貌上,阿布拉与卡西都是作者笔下的美人。斯坦培克对青春期的阿布拉的描写是“她不仅美,而且坚强、自信,还带有女性的妩媚。”(王仲年,1986:556)对卡西的描写则是“她小时候漂亮,长大了也漂亮。她的声音沙哑温柔,甜得使人无法抗拒。”(王仲年,1986:90)
精神上,阿布拉與卡西都具有对父权社会的反抗精神,向往掌控自己的命运。阿布拉首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二十七章,她的父亲解释了阿布拉这个名字来历,首先向众人表明自己期盼的是个儿子,随后又补上一句“不过阿布拉给了我极大的安慰”(王仲年,1986:434),似乎意在表达这个乖巧的女儿倒也勉强合意。继而又让阿布拉抬起来让大家认识,没想到年幼的阿布拉已经初具反抗意识,她并不乐意父亲逢人便说这个古怪名字的来历,更不愿意父亲反复提及他是如何期盼一个男孩却来了一个女孩。于是她无视父亲的要求,一动不动地保持原本的姿势。可以说,这是小说中阿布拉对父权的第一次反抗。而卡西的反抗精神从幼年时期开始就不仅限于对父权的反抗,她仿佛是反抗一切权威和习俗,狂热地追求自由。从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到读书择业也从不随波逐流。
尽管阿布拉与卡西都生活在父权社会之中,尽管她们对自由有着同样的渴望,但她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反抗来自社会习俗和家庭权威的压迫,奋力争取自主权。
作者简介
“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地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会献身于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的一员。“这是约翰·斯坦贝克在1962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所说的话。约翰·斯坦贝克的许多作品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他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他的小说刻划了富于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时世的广阔壮丽的图景。
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小镇萨利纳斯。他的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曾经当过教师。正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小约翰有了对读书的强烈爱好和对写作的兴趣。学生时期,他很早就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还经常给他中学的报纸写文章。不过,他的许多课余时间却是在室外度过的,或在农场干活,或在加州的山岭谷地中漫游。这些地方后来就成为他的小说的背景。
1920年,约翰毕业于萨利纳斯中学,入加州斯坦福大学就学。由于生性好动,加之对自己的职业举棋不定,他还长期离开学校到农场、制糖厂和修路队去干活。
最后在1925年,他没有获得学位就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年轻的斯坦贝克决意要当作家,并认为纽约市是自己起步之处,因而启程东行。在纽约,他做过各种工作,包括在《纽约日报》当记者。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于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