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是长江吗
不是
钱塘江不是长江的支流,故钱塘江不是长江。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流经三级阶梯,自西向东注入东海。江水浩浩荡荡,浪逐涛追,十分雄伟, 长江支流众多,长江流域东西宽约3,219公里,南北宽约966公里,流经今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97千米,流域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5。
钱塘江
钱塘江潮是世界著名大潮之一。尤以农历八月十八日最壮观。涌潮的形成和地形关系密切。钱塘江怒潮时,海水倒灌,主要由长江挟带大量泥沙,经海水搬运淤积于河口段,为沙坎泥沙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使河床抬高,水深日浅,严重影响河口段的航运和水产捕捞养殖之利。为防止潮患,古来即兴建了与长城和京杭运河齐名的海塘工程。
钱塘江兰溪以下为主航道,通航30~100吨级船舶。杭州以下仅通航外海小轮。新安江是沟通浙西和皖南的重要航道,航道在新安江大坝中断,上、下分段通航,汽轮溯新安江可达安徽屯溪。其他支流和水库也有距离不等的通航里程。流域内人烟稠密,经济发达。两岸谷地是良好的农耕区。山地盛产木材、毛竹。河口区海涂广阔。
名称由来
钱塘江名称的演变跟古县名“钱唐县”有关,也跟“海塘”的建设有关。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后,曾在今天绍兴的一座茅山上会集各国诸侯,给大家计功行赏,大禹死后就葬于此山,后人为了纪念此事把此地叫做“会稽”。而在当时会稽郡管辖的今天杭州之地,设置了一个“钱唐县”。“钱唐县”中的“唐”还不是现在的“塘”。东汉许慎《说文》解释“唐”的本义是大话,“唐,大言也。”那么,“钱唐”在什么时期又变成了“钱塘”呢?
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镯唐记》称在东汉时期:“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这是我国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条海塘,地点大约在今杭州钱塘门到清波门一带。而第二种说法是在隋以前都是叫钱唐县,到了唐代,因为唐字系国号,为了避违,所以加了个土,成为钱塘县。
“塘”在古代本义是指可行路的堤岸,海塘就是海堤,多以块石或条石等砌筑成陡墙形式的挡潮、防浪的海堤,实际上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凡是潮汐到达的地方,江海沿岸所修筑的塘都是海堤,并不是一定要沿海才叫海塘。
从东汉到明代,钱江两岸百姓修堤筑塘从未间断,从用版筑法夯实的土塘,到柴土混合、以柔克刚的柴塘,到全条石砌筑的石塘,海塘结构日臻完善。通过东汉到明代逾千年的探索和创造,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清代时,政府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海塘修筑,日常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古代海塘工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不同时期的技术发展,海塘也有不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