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共进行了几次课程改革
八次
课程改革经历了八次。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第一次课改之后,我国步入了过渡时期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主动适应该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要求,服务党的教育方针,建构较为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的迫切主张,促成了1953年至1957年以“师法”苏联服务课程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第二次课改顺势而来。
1957年,受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的影响,全国各地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之下进行了第三次课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1961年,为纠正教育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又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指导,对中小学课改进行再调整、再统一,但最终未能有效调整。
1964年至1976年,课改在纠正未果的情况下又遭遇“文化大革命”影响,中小学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整个改革也陷入非理性的无序状态。
1978—1980年的第五次课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召开了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充分的酝酿,以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
1981—1985年的第六次课程改革
经过两年的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课程发展已趋于正常化,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的竞争与国内的主要需求都集中在人才上,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在1978—1980年间的具体实践中,发现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势必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1986—1996年的第七次课程改革
经过第六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个别问题上,如普及义务教育、教育体制僵化等仍需进一步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序幕。
1996至今第八次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有别于应试教育的课程。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解决前七次课程改革遗留的课程问题,为了顺应世界课改的潮流,中国政府又开始了一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系统改革。
扎实的基础研究
教育部注重研判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实践领域积累的优秀经验和传统优势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同时注重研究和把握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组织专业力量对英、美、法、德、日等十几个国家课程改革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充分的顶层设计
课程改革顶层设计过程是一个民主参与、研究论证的过程。在前期基础研究的条件下,全国近千位课程教学和学科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教研员、教师参与谋划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和核心任务,形成我国首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研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