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在心理学上是怎样解释的
心理上的厌倦情绪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忧豫不决。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同学们当中有些人的懒惰突出表现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方面。
懒惰是大脑意识的天性,懒惰不好需要克服,然而克服懒惰并不容易。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懒惰对抗,对抗很辛苦,克服懒惰到底有没有不辛苦的办法?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不去选择克服懒惰,而是选择利用懒惰,会不会产生不错的效果?这个办法就是以惰代情,什么意思?就是欺骗你的大脑,用懒惰的天性帮自己勤奋起来。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表现为散漫拖延,安于现状是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障碍,根源在心理引发心理障碍的源头是怕怕将要完成的这件事挺难的,不容易,怕地点在不容易,不是事实是观点,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
人的懒惰分两个方面,一种是生理上的,由于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导致的,另一种是心理上的,即目前心理学界对懒惰本质的定义,厌倦的情绪,而这种心理上的懒惰又分为两类,我把第一类成为无事可做型懒惰,即人生没有目标,对生活没有热情,这类人毫无疑问是非常痛苦的,我就是从这样的状态过来的。第二种是厌倦型懒惰,即拖延症,这种懒惰是有事可做,但不想做,就像我母亲让我去洗碗,我不想去,总说等一等,为什么我会赞同目前对懒惰的定义,因为当我内醒自己的时候,问自己为什么不想刷碗,为什么不想学习,因为厌倦,这种方法是心理学构造主义提倡的内醒法,如今冥想也讲究这一套,内视,观察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对话。
但其实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消除懒惰。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明确问题,这也是前两个问题所做的事情。其实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厌倦只是懒惰的一个原因而已,要消除懒惰,就得对症下药,综上所述,我们一共提出了三种懒惰。
第一种是生理上的懒惰,此处不必多讲,第二种是无所事事型懒惰,这种人缺乏人生目标,自然是寻找自己的人生追求,最具有可操作性和探讨价值的是第三类懒惰,厌倦型懒惰,我们经常面对的也是这类懒惰的毛病,在这里我提供如下方法。
一是想像,根据懒惰的本质,我们知道懒惰是因为厌倦,那如何消除厌倦,这通过想像完成,比如,你被迫学习,现在你真的不想学了,想先玩会手机,怎么办,其实你心里很清楚,你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想像,分两个方向,如果你坚持学习完成今天的任务,会怎么样,比如,你在准备考研,如果我坚持学习,我会考上研,考上研之后,有一份更好的工作,有了更好的工作,这份工作不仅挣钱而且还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考完试之后,跟那些没考研或者中途放弃的人来说,你有更好的前景,更好的条件,更有资格决定以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愿望,越细节,越生动,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