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是元代盛行的什么
新诗体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小令由单支曲子组成;套数是由同一宫调若干支曲调连缀而成。小令多以描写为主,比起唐诗宋词更加通俗易懂,所以自有一番独特风格与韵味,小令一般字数在58字以内,但是,近世学者大多不以字数进行分类。
在元代时期,出名的散曲作家约有200余人,创作作品约有4300多首,其中包括小令3850余首,套曲450余套。因为当时的正统文学并不重视散曲,所以很少有人搜集编次成册,相信遗失的作品并不在少数。
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名称来源于唐代的行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小令最基本的特征,本来属于民间小调,在元时时期,宋词逐渐趋于凋零,很多文人希望从民间小调中寻求突破,所以,一般文人创作的小令多半比较典雅,而民间的小令则语言比较俚俗。
套数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中发展衍生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每个曲目同押一部韵,而且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如关汉卿的《南吕· 一枝花 · 不伏老》。其中“南吕”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