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谁发明的?
上古先民集体劳动智慧
24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节律息息相关。24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侯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4节气,体现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更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同时在农业方面起着指导农事的作用,影响了古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从24节气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历史等影响看,如此影响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必不是某一人的发明杰作,而是先民们数千年来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或几十甚至几百代人。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立春过后雨量渐增,故名雨水;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最初叫做“启蛰”,西汉时期为了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字改为“惊蛰”,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代表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指的是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历书》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谷物开始茁壮生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指的是谷物类在这一时期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没有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芒种:芒种的意思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类似于轻霜因而得名;秋分:昼夜平分;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因为天气变冷,露水将要结冰;霜降:天气寒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气温下降,转为降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天气已经很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大寒: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是一年当中气温最低的时节,《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太阳历、农业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创制就是源于种植庄稼、安排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人通过对四季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精心地观察活生生的物候,来确定是否播种、插秧、灌浆等,这是先民在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诸多生存难题,产生的朴素的生存智慧。二十四节气是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大国的文化自信,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超越国界的节气文化圈,某些节气甚至是全球通用语言。倒计时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日月之行,四时皆有常法”,即人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睦邻友群的理念,借助立春这个万物生长的日子,从中国走向全球、最终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