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什么叫海参崴
海参崴,原为中国领土,清朝时被割让给俄罗斯,改称符拉迪沃斯托克,故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是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1860年前属于中国清朝的领土,原本由清朝吉林珲春协领管辖。1860年被俄罗斯占领,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控制东方”。符拉迪沃斯托克靠近俄罗斯、中国、朝鲜三国的边境,三面临海。拥有优秀的天然港湾、不冻港,地理优越,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所在地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沿革
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为中国领土,17世纪中期,沙俄皇朝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港口。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订明海参崴所在地区属清朝,清朝中后期国势日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1860年俄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随后其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不过由于距离俄国本部太远,所以该地的发展缓慢。
1871年俄罗斯在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从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迁于此。 1875年设镇。从1880年起升格为市。1888年成为俄国滨海省行政中心。
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亦开始有海运路线由其往返日本神户、长崎及中国上海等地。
1903年起莫斯科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达铁路线建成后,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苏联解体前,它是苏联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苏联解体后,仍是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首府,远东第二大城市。
2001年7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缔约双方根据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 继续就解决中俄尚未协商一致地段的边界线走向问题进行谈判,正式承认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俄罗斯领土。
俄罗斯是一个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国家,全国绝大多数国土的纬度都在50°N以北,甚至能够到达70°N,所以俄罗斯的气候十分寒冷,除了东欧平原地区相对温暖外,西伯利亚地区,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气候十分寒冷。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奥伊米亚康,被称为“世界气候冷极”,1926年,地理学家在当地测得了零下71℃的低温,使得奥伊米亚康成为世界上最寒冷的永久居住地之一。
正是由于俄罗斯气候地处高纬度,气候寒冷,所以俄罗斯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76万千米,但是大多数海岸线所处的海域一年中结冰期漫长,通航时间很短,不适宜港口开发。俄罗斯主要的港口包括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和位于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